2001年,一个汇聚名师名家,致力于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高喊「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口号的传统文化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横空出世,该节目一经播出,就收到了巨大的反响。
一时之间,几乎人人都在讨论这一节目,就连学校的老师都推荐学生们去看,不少家长也自发的和孩子一同看起这一节目来。如此火爆的节目,就是【百家讲坛】。
在【百家讲坛】播出的前几年,由于请来的学者大多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和真实性,再加上一些艺术的加工,减弱了这些专业知识的严肃性,使学者们传递的知识更加通俗易懂且增添了一定的趣味。
这就保证了节目既不失真实,又容易让百姓们接受,做到雅俗共赏。加上当时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普通大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百家讲坛】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口号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于是【百家讲坛】很快就在全国各地爆火,可谓是红极一时。
【百家讲坛】的播出,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文化需求,更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众生活当中去,打破雅和俗之间障碍的一次创举。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初心、形式等方面都不错的节目,在火爆了几年后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收视率也开始连年下降,面临着出局的困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百家讲坛】所传播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而要讲到中国传统文化,那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历史是具有一定严肃性和学术性的,因此受众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此之外,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因此对于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大众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如何把握雅和俗的尺度,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这些问题都是节目组需要考虑的。
最初,【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向大家传递的见解和思想都能和广大观众相契合,引起观众们的认同和共鸣。但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之变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也逐渐褪去,观看【百家讲坛】的人也就变少了。
同时,互联网开始迅猛发展,许多同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人们获取文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对【百家讲坛】的关注自然也就少了。
这样的变化是一个电视节目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只要进行正确的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百家讲坛】或许还能够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舞台上多活跃几年。
事实上,【百家讲坛】的制作组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也确实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其收视率过低之后,制作组在节目的形势进行了一些改变,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把天平向俗一侧倾斜。
在这样的变化下,让一位专家讲述另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让这一期节目收视率提高的法宝,许多主讲人也在这种模式中获得了名声等红利,成为学术明星。
逐渐地,雅俗共赏地平衡被打破,天平越来越向俗的一侧倾斜,庸俗化、娱乐化成为了节目手中的流量密码,许多主讲人也因此失去了治学严谨的态度,所表达的观点也存在这不少硬伤,比如于丹在解释儒家经典中经常出现的「小人」形象时,「创造性地」将他们解释为「小孩」,让人难以理解,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甚至还有学者没有自己的看法,而是直接上来讲述前人的想法,如此敷衍了事的态度,观众自然不会买账。【百家讲坛】从通俗化走向娱乐化,或许能够成就一时的收视率,但长此以往,不仅会让那些冲着学术性知识的观众失望,也会让普罗大众感到无趣,节目自然也就只能走向衰微。
除了节目变得娱乐化、庸俗化之外,主讲人的匮乏也是后来【百家讲坛】淡出观众视野的原因之一。其实,像【百家讲坛】这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主讲人只要有真才实学,言之有物,能够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就可以,至于高大上的学术头衔,只不过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罢了。
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不少老面孔纷纷重新回到讲坛。特别是那些曾经凭借着【百家讲坛】收获一大波流量和红利的主讲人,他们利用自己的名气来回报节目组,希望能够为「江河日下」的【百家讲坛】再续辉煌。
像于丹三次登上讲坛,都是讲述【论语】,刘心武也卷土重来,讲的也还是【红楼梦】,而易中天则是「梅开三度」,开讲先秦诸子百家。
只是一个学者能够传授给观众的知识始终是有限的,这些大名鼎鼎的主讲人多次来到讲坛,讲述着和之前大差不差的知识,观众也很容易对此感到疲劳,久而久之,即使得知下一期节目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主讲人,也很难提起兴趣来了。
但尴尬的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队伍十分稀疏,早年间推出的刘心武、纪连海、易中天和于丹都是大火的主讲人,2007年虽然推出了蒙曼、王立群等主讲人,但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如之前的主讲人,2008年以后,【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开始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
此外,【百家讲坛】在后来虽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但在形式上却一直保持着「一张桌子、一位主讲人、连讲数期」,话语权一直都在主讲人手中。
文化知识只能像输液一样输送给观众,观众们只能一味地接受来自专家学者们所认为正确的知识,而不能各抒己见,讲坛成了学者专家们的一言堂。
这样的作法其实很容易让观众们感到疲惫,就像在课堂上,如果老师一直讲课,不和同学们互动,那讲台下是不是很容易就会出现睡倒一大片的景象?
若是【百家讲坛】能够分享话语权,让观众们能和学者专家探讨,碰撞出新的火花,让更多不同的声音出现在节目上,或许能让节目焕发出新的生机。
说这么多,或许有人会把【百家讲坛】销声匿迹的原因归结为创新不足,但事实上创新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节目组的制作初心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雅俗共赏变成了以娱乐化、庸俗化中国传统文化来提高收视率。
其实万事万物都不可避免衰微,想要减慢这个进程,改变和创新是方法。但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本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的改变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