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娱乐

【抓娃娃】10亿利润的资本拉扯:吴京与邓超淘汰,沈腾追悔莫及

2024-08-29娱乐

【抓娃娃】票房一路飙升,上映33天,累计票房已突破33.10亿,成功超越了「沈马组合」的上一部力作【独行月球】。

尽管两部电影的票房成绩旗鼓相当,但片方最终的利润却有着天壤之别。【独行月球】的制作成本据传高达5亿,毕竟除了沈腾和马丽两位主演的高额片酬之外。

科幻题材的特效制作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尤其是影片中的袋鼠,采用了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制作,成本更是水涨船高。【独行月球】最终取得了11亿的分账票房,扣除5亿的制作成本,片方盈利约为6亿。

相比之下,【抓娃娃】的制作成本则要低得多。影片定位为纯喜剧,几乎没有特效制作,拍摄场景也多是利用现成的实景,搭建的场景少之又少。

此外,影片的演员阵容相对较小,剧组规模也不大,服化道、摄影、美术等方面的制作水平也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参考【独行月球】5亿的投资规模。

【抓娃娃】的制作成本至少可以减半,保守估计在2.5亿左右。目前,【抓娃娃】的票房已突破11亿,这意味着片方已经获得了近9亿的利润。随着影片的持续热映,平台预测最终票房有望达到34.66亿,届时片方分账将高达13亿,利润有望突破10亿。

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无论放在哪个行业都是令人艳羡的。众所周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电影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有了【独行月球】的成功经验,沈腾和马丽这对黄金组合的票房号召力已经毋庸置疑。【抓娃娃】的成功早在预料之中,盈利更是板上钉钉,唯一的悬念只是赚多赚少而已。正因如此,面对这样稳赚不赔的项目,各路资本自然是挤破头都想分一杯羹。

而主控方则要对这些资本进行精挑细选,最终导致了【抓娃娃】幕后资本格局的大洗牌。首先,尽管【抓娃娃】仍然带有明显的开心麻花喜剧风格。

但这部电影的投资方却不再是开心麻花了。影片的第一出品方从之前的开心麻花变成了两位导演自己创立的西虹市影视。

其次,其他出品方的变化也相当大。开心麻花不仅丢掉了第一出品方的位置,甚至连第二、第三都没捞着,最终只排在了第四位。

对比【抓娃娃】和【独行月球】两部电影的出品方名单,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当时大家对【独行月球】的影片质量和票房前景没有十足的信心。

所以这部电影的出品方只有6家。而这6家出品方都参与了【抓娃娃】的投资,可见这个圈子的头部公司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家。

到了【抓娃娃】这里,当大家意识到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好项目时,各路资本便蜂拥而至,最终的出品方数量增加到了10家,而且基本都是万达、联瑞、长影这样大佬。

资本的逻辑就是如此残酷。在【独行月球】的联合出品方名单中,原本还有导演路阳的酷鲸影视,以及吴京和邓超合伙成立的厦门人马文化传媒。

到了【抓娃娃】这里,这两家公司却被踢出了出品方名单,取而代之的是腾讯、微梦创科等实力雄厚的资本巨头。

试想一下,【独行月球】的盈利如此之高,路阳和吴京、邓超的公司不可能不想继续投资【抓娃娃】。最终他们被排除在外,只能说明主控方为了利益最大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取舍。然而,最令人惋惜的还是主演沈腾。

对于【抓娃娃】这个项目来说,投资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只要能拿到份额就意味着稳赚不赔。而沈腾作为影片的绝对主演,是当之无愧的票房保障,可以说没有他这部电影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因此,沈腾提出参投的想法也是合情合理的。

事实上,沈腾并非没有投资的先例和意愿。早在2020年,他就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海口那可是家大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公司名称也颇具沈氏幽默风格。

公司成立后,沈腾参与投资的第一部电影便是【四海】。然而,这部电影的票房并不理想,最终只拿到了5.42亿,沈腾的这笔投资并没有为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正如前文所说,【抓娃娃】片方的利润有望达到10亿。毫无疑问,沈腾通过这部电影能够获得一笔不菲的片酬。但相比于固定数额的片酬。

如果沈腾能够参与投资,他所获得的票房分红无疑将更加可观。如今,【抓娃娃】票房再高也与他无关,不知道沈腾是否会感到一丝遗憾和后悔。但这就是资本的残酷现实,有时候,机会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