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会画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24-03-25国风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会呼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样。

刚会拿笔的孩子都能选择喜欢的颜色在白纸上划线,一个双手灵活的大人理当更会画画。

什么叫「会画画」?

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用图画的方式在纸上表现出来,这就是会画画。

难道画出来不好看,这不算「会画画」吗?

就像我说话难听,别人说我「不会说话」,那也是指我「不擅长说别人爱听的话」,而不是指我没有说话的能力。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画画,但所有人都一定「会」画画。

我特别希望所有人都能勇敢地、积极地开发自己在艺术表达方面的能力。

如果只追求做个漂亮的画面出来,ai技术足以帮我们实现。我们之所以还在画画,是因为我们仍需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双手去感知和表达。

如果结果可以凭借技术保质保量快速产出,与人工无异,那么人工的过程和体验就会显得更加珍贵。

这就像世界上有我一辈子也听不完的优秀音乐,但我高兴或悲伤的时候还是得自己嚎几嗓子—— 过程,对于每一个人都无可替代。

我一直觉得,在生产、社会和教育等各个层面,绘画的过程性长久以来都被忽略了。 大家都更关注成果:对于孩子,画画的过程开不开心不重要,结果好看,能拿奖加分更重要;对于成人,画画能不能发朋友圈炫耀、能不能赚钱更重要;对于画作本身,社会更关注它能不能应用、成本高低、舆论效应等等,导致大部分人画画的目的都不纯。

有些人就非得把自己弄得苦大仇深的,总觉得自己画的不好、没天赋、自信心受到打击,恨不得每画一笔都求证一下「画得对不对」,还喜欢问别人「画成这样算几级的水平」「画成这样能卖多少钱」,别人随口评价几句都患得患失的。 这不是画画的体验,这是被生活折磨到失去自我的体验。

画画的主体是人,人的体验都不好了,画能好吗?

对于绘画过程和体验的应用,近几年也有个挺流行的概念,叫做「艺术疗愈」,简直把绘画的过程性开发到了极致。在这个领域里,艺术的结果不再重要。

比较知名的案例就有:

蒙特利尔美术馆(MMFA)的各大艺术治疗合作项目,针对人群包括但不限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厌食症患者、自闭症患者、读写障碍者、移民、无家可归者、受过虐待的青少年以及残疾人士等等,基本各个方面都涵盖了。MMFA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自己的艺术治疗师的艺术博物馆。

国内的相关机构有:成都四院也有艺术治疗项目,主要有唱歌、绘画、书法等形式;南京社区原生艺术工作室,致力于推动精神障碍者的康复、托养、就业。

艺术的创作过程在治疗疾病方面都受到如此重视,用来提高个人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还不是小菜一碟?

个人的生命是渺小的,对于个人而言,生命的意义也只在于过好这短暂又平凡的一生罢了。

画画,或者扩大一些说,所有品类的艺术创作,其存在不该只为精英阶层服务,或卖出多贵的价格,而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关注并去寻找当下的点滴美好。

体验画画,即使体验一种精神的抽离。

画画的时候,我们终于不用考虑他人或社会的评价,专注于探索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赋予每一个平凡的瞬间以不平凡的意义。

总之,绘画的体验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从别人的回答也能看到,大家更倾向直接展示画画成果。题主的描述里明明表达了对画画的好奇和喜爱,为什么不自己拿起画笔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