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一半勾留是此湖

2024-06-23国风

端午前夕,因旧疴赴杭州诊疗,入住省中医院。医院距西湖很近,走不多远,即到湖边。这样一来,给了我亲近西湖的便利。一早一晚,得暇即去湖边徜徉。

西湖老景犹在,又添了不少新景。其实,也说不上是景,全人工的添加,譬如一些楼船、亭榭、茶室,又一律与书法勾肩搭臂。更有一些新的碑刻、楹联立在湖畔,多为一些当代书画权贵,或退而不隐的文化官员所书写。其书法似乎并不与「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湖相谐同在,也只是西湖的附痈而已。

客气点说,也只能是文化痈疽,怎么看都不顺眼。倒是南山路头的「青藤茶馆」四字,是集徐青藤的草书,看去就顺溜多了。古人的东西,与今人并立,雅俗立判。今人的字,即便烟熏火燎地做旧,也掩不住点画之间的欲望膨胀。尤其牌匾、楹联,丝毫遮不住丑,有少许的笔墨局促、瑕疵,立刻放大出来给人看,躲也躲不开。

因而,喜欢与人题匾、镌联的书家,千万当心,它或许不是一块扬名的牌坊,倒是一个栽跟斗的陷阱,也未可知。如是,喜欢西湖,千万不要糟蹋西湖。也不要以爱西湖之名,将自己的所谓「爱」强加于西湖。你几斤几两,字的好歹,心里应该有杆秤,不然被行家看了,看一眼,骂一声,多不划算!

白居易是在杭州做过官,苏东坡也在杭州做过刺史,他们只留下诗文,没落下一字。他们是聪明的。诗文好了,可以为人传颂;写的不好,很快便被人遗忘,不留丝毫痕迹。字就大不同,尤其镌刻在石头上,要莫留芳百世,要莫遗丑万年,风险很大的。

白居易书法很好的,尤其楷书,工谨隽秀,有禇河南之风。苏东坡更不用说,曾写出天下第二行书,他们都曾是西湖的最高行政长官,谁见他们给西湖留下一个字,只留下千古名句,至今叫人吟颂。「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诗,叫【春题湖上】。诗人白居易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822)七月,除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长庆四年五月底离杭赴洛阳任所。此诗即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白居易对西湖的恋恋不舍,此诗和盘托出。据书载,在孩童时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愿得酬,自然为之欣喜,其对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见一斑。此诗不仅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佳构,亦是历代描写西湖诗中的名篇之一。

苏东坡更是了得,首开西湖与西施之喻,一诗让西湖名满天下,女人如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来,这诗是先写在纸上的,可苏东坡并没让人将诗落在石上。如此佳构名句,落在石上,也是大幸,犹如苏堤一样,为西湖增光添彩,定会成为西湖一景。

然而,苏东坡没有,他是懂西湖的,西湖「空蒙」而「奇」,一旦落到实处,很不「相宜」。也因此,东坡此诗至今仍给人留下曼妙无垠的想象空间。今人就很不识趣,居然将白居易的咏西湖的名句落在了石上,就是那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是行草书,不知何人所书,连个姓名印章也不敢属,怎么就那么丑陋!好端端一句诗,生生给糟蹋了,简直是恶俗!看到此句诗刻石的一瞬,白居易的真诚情感顷刻间荡然无存,显得那么忸怩作态。今人粗暴地强奸了白居易,让白居易体无完肤。

我想,倘若白居易地下有知,一定后悔自己写下这首诗的。如今,今人对白居易「勾留」的西湖的索取更是变本加厉,西湖中所谓的「音乐喷泉」破坏了西湖夜晚的宁静不说,那现代化的声光电更是对西湖生态的糟蹋,与那石头上的丑书同属一罪。人实在不能太多情了,更不能滥情,书法亦复如此。

当然,西湖管理者,有自己对西湖经济利益的考量,不然一张船票让人坐不足一小时,何以收人半百。一张湖边座位,加一杯劣质清茶,又何以收银近半百。很多时候,多属无奈,要钱就不能要脸的。然而,很多时候,脸面还是比金钱重要。没了脸面,要那么钱作何用?

作为浙江人的鲁迅,似乎对西湖少有兴趣。他曾在杭州教书一年,只游过一次湖,还是好友许寿裳邀请作陪,否则,他连这「一次」也恐无兴趣。1928年夏天,鲁迅来杭州一回,只从西泠印社买去一卷塔经,然后掉头走了(见【鲁迅日记】)。鲁迅对拿西湖换钱的举动是深恶痛绝的,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分析雷峰塔「倒掉」原因时,明确指出塔的砖头每块都有孔洞,洞中塞着经卷,经卷可以卖钱,每卷一元。因此,一些游客就动手挖墙角,你挖一块,我挖一块,久而久之,酿成雷峰塔的崩塌。对此,鲁迅还有点幸灾乐祸,恶狠狠地说:「活该!」

但凡热爱自然的人,都会对西湖有「勾留」之情。然而,热爱自然,实在不是索取与破坏自然的借口。对于自然美景,更多时候,用心、用眼即可,动手动脚即是亵渎。有如斯之想,我沿湖徜徉之际,遂咏诗一首:「一鉴碧波映半穹,沿岸风物托湖名。三潭六合连花港,虎跑灵隐沏龙井。古今人尊一声好,岂料今作拜币翁。倘去此湖金冠冕,谁人还识临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