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临清人吕才:开创唐朝音乐潮流之风

2024-03-11国风

□李学朴

吕才是唐代博州清平人(今临清市),生于隋朝开皇二十年,卒于唐朝麟德二年。吕才精于乐律,他开创了唐朝音乐潮流之风。

尺八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由于吕才设计、制作了一套尺八,他被尊称为「尺八之祖」。

吕才出身寒门,少好学、善读,精通历史、五行、历算、医药、舆地、方伎、天文诸书,尤长于乐律。他曾任太学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等职。吕才家世不显,也无名师,但在青年时代就被举荐,他在入朝之前,已是知名学者。他学识渊博,又勤于钻研,因此在文化领域成就卓越。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极为重要。在宗庙、五郊、朝贺、飨食之时的奏乐,是任何朝代都不能忽视的。

在中国古代,每个王朝建立之初,首先要确立自己的雅乐。唐朝建立之初由于战乱不断,暂用隋朝旧乐,直到唐朝武德九年,李渊令太常少卿祖孝孙定大唐雅乐,两年后的唐代贞观二年修成。

唐朝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令祖孝孙与另外两位乐律家王长通、白明达增损乐章,三人各持己见,难以定论。唐太宗要求侍臣寻访更加通晓音律之人,中书令文彦博、侍中王珪、魏徵推荐了吕才。文彦博称,吕才「聪明多能,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一闻一见,皆达其妙,尤长于声乐」,于是吕才被征入朝。 当时吕才年届而立,虽然初入官场,但从他被举荐的情况看,他早已在音律方面有所建树。

吕才将祖孝孙创作的十二和之乐调试至善。原来,祖孝孙根据【礼记】所说的「大乐与天地同和」,创作了十二和之乐,以效法天数。

祖孝孙去世后,另一位协律郎张文收发现祖孝孙所定雅乐十二和尚不完备,有些音韵也不和谐,唐太宗「乃诏有司釐定,而文收考正律吕,超居郎吕才叶其声音,乐曲遂备」。张文收所说的不和谐音韵,由吕才调试至和谐。

随后,吕才参与创作了音乐舞蹈【七德舞】与【九功舞】,他也是【七德舞】舞蹈的教授者。【七德舞】产生于唐朝武德初年,李世民在与劲敌刘武周的战争中获得胜利。

隋朝大业十三年,鹰扬将军府校尉刘武周于马邑(今山西朔县)据汾阳宫起兵反隋,而李渊当时为太原留守,有镇压之责,于是趁机起兵,不久建立唐朝。刘武周势头迅猛,占据了粮食、布帛储备丰富的晋阳(今太原),攻陷河东大部地区,成为李渊的劲敌,多次战败唐军。

唐朝武德二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受命征讨,次年三月将之全军击溃。当时刘武周军队没有积蓄,经常抢劫百姓,因而李世民胜利后,人们载歌载舞庆贺,有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写了新词,并传唱开来,此即【秦王破阵乐】。

唐朝贞观元年正月初三,唐太宗宴飨群臣时第一次演奏此曲,自此成为宴会雅乐。之后,在唐朝贞观七年,唐太宗与众人一起将【秦王破阵乐】改编为乐曲、歌词、舞蹈相伴的【七德舞】。

唐朝跪坐奏乐陶俑

【七德舞】的音律由吕才协调,歌词由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人改作,舞图则是由唐太宗亲自编制,称为【破阵舞图】。

尺八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中国音乐辞典】有如下说明:「尺八,古代吹奏乐器。唐代已出现,相传吕才善制此器。」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吕才于唐代贞三年之前,就已制作一套(十二支)「与律谐契」的尺八,因此,他被尊称为「尺八之祖」。

尺八是一种黄钟管长度为一尺八寸的竖笛。【旧唐书·吕才传】称:「贞观三年,太宗令祖孝孙增损乐章。孝孙乃与明音律人王长通、白明达递相长短。太宗令侍臣访能者……侍中王珪、魏徵又盛称才学术之妙。徵曰:‘才能为尺八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各应律管,无不谐韵’。」

从魏徵说「(吕)才能为尺八十二枚,尺八长短不同……」可知,吕才当时制作了十二支长度不同的尺八。既然十二支笛管的长度各不相同,何以又叫「尺八」?原来十二支尺八管中的黄钟管长度为一尺八寸,吕才就以黄钟笛管的长度,来代替十二支笛管的名称。尺八在魏晋之前称笛,魏晋时称长笛,唐朝始称尺八。

唐朝建立以后,就有了「正雅乐」的要求。吕才当时设计并制作了十二支「与律谐契」的尺八,是为了正雅乐的目的,是毫无疑问的。

吕才设计的尺八和晋代荀勖设计的泰始笛一样,一套都是十二支,都是对魏晋长笛的改进。

在音乐创作上,吕才既熟稔乡曲民俚,又精于宫廷宴乐,在此基础上又吸收了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等西域音乐元素,与中原汉族清商乐等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编谱而成。这使【七德舞】舞曲营造出既有大漠旷野粗犷奔放的气息,又有宫廷御园优雅细腻的乐风,以一种全新的泱泱大唐音乐格调,一扫南朝传袭下来的柔歌曼舞之习,产生了极强的艺术魅力。

诸多音乐史料对此给予极高的评价,【新唐书·礼乐志】称:「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声振百里,动荡山谷。」

在【新唐书·礼乐志】【旧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宴会群臣、宴迎客国使节时,演出这部歌舞大曲的盛况。史料描述:「入夜,太极宫里灯火辉煌。在雄健激越的笛鼓声中,头戴银胄,身披银甲的一百二十名快士,手执剑戟踏节出场,由左圆右方的队形渐渐散开,向各个方位有条不紊地交错变幻队阵,忽而变成群鱼竞游的‘鱼丽阵’,忽而变成宛若鹅鹳展翅的‘鹅鹳阵’,随着又伸展两翼演化成箕形,舞蹈‘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舒翼,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像战阵之形’,战阵变幻中将士们疾徐击刺,纵横劈杀,洒脱的肢体、阳刚的舞姿,伴着激昂的呐喊,引颈高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这时,整个舞列里金鼓铿锵,黃钟合鸣,舞姿万千,气吞山河,把歌舞推至最高潮,就连观舞的群臣及异邦使节也都感染,随着节奏手舞足蹈起来。」

【新唐书·礼乐志】形象地说道:「观者皆扼腕踊跃,诸将上寿,群臣称万岁,蛮夷在庭者请相率以舞。」

这种每宴必舞、每舞必狂欢的盛况,在唐朝代代相袭。唐龙朔元年,唐高宗李治将【【七德舞】发展演化为【神功破阵乐】。唐玄宗李隆基又将其编演成几百女子表演的【小破阵乐】。直至晚唐,幽州杂技女艺人石火胡还把【小破阵乐曲】改编成杂技节目,在百尺竿头表演。「砖阵乐盖溏之盛时乐曲,所传至其末年」,流传近三百年。

吕才的音乐成就不仅限于唐朝,他付出心血的【七德舞】【九功舞】还流传到海外。

今天,陕西省歌舞剧院仍在演奏的【秦王破阵乐】和【唐代乐舞】,延续了吕才的成就。显然,难以比拟的文化成就,使他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