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著名画家杨林:对景造意 写山真骨

2024-09-05国风

----黄山:中国画写生创作的灵感之源

图文/ 杨林

【圣朝名画评】卷二【山水林木门神品】中有载:「范宽,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奇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学李成笔,虽得精妙,尚出其下。遂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据【宣和画谱】记范宽「落魄不拘世故」。

他没有在仕途上追逐热闹,而把全部精力投入于山水林泉和绘画之中,更为重要的是,在寻艺的道路上,他不仅仅是学习前人的东西,而是以自然为师,终成一代大家,可惜在那个时代,因为交通信息的不便,范宽没有机会来到黄山,但画理是相通的,他对山水画的认识、理解和实践,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特别是「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的精神,影响深远启迪后代。

而这些启示,在以黄山为主题的,诸多中国画家的创作过程中又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进一步的彰显出其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的价值,从而影响至今,与今天的对景创作而言,有着更高的价值取向,非常值得我们今天,在对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上的深刻反思与研究。

黄山,这座屹立于中华大地的名山,以其奇绝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画写生创作的梦想之地。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丹青妙手被黄山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用笔墨描绘黄山的神韵,赋予黄山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特别在明清之际,以及近现代,黄山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一、黄山的自然之美与文化底蕴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黄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称,主峰莲花峰海拔高达 1864.8 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周围还有 77 座千米以上的山峰。

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扬名中外。黄山松奇,生于岩缝,根扎绝壁。它们或同枝相携,齐心共立,展现团结之美;或独傲岩间,昂然挺躯,彰显坚韧之姿。

风摧雨打、雷轰霜袭,亦无法动摇其紧抱山岩的决心。勇立云巅,枝叶向阳而发,背阴则无枝,向光则展臂迸枝,热烈相拥,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

黄山石怪,天造地设,千姿百态。有的肖人形,阳刚豪迈,气势磅礴,令人心生敬畏;有的类物形,妙趣横生,似是而非,引人遐想连篇。这些怪石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天气下观看,情趣迥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光明顶上彩云飞,忽见仙桃石已归。石去天涯无歇处,仍回松岭伴朝晖。」

黄山云佳,漫若大海,故而得名「云海」。「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揖随波漾。」其景变幻无常,分秒各异,瞬间即逝。怪石化奇松,泉水生云雾,云雾现云海,云海致松石灵动。雨雪初晴、日出日落之时,那「霞海」的壮观景象,令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境,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境界。

黄山最早名为「黟山」,后因黄帝在此炼丹的传说而更名为「黄山」。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在黄山修炼成仙的故事,为这片土地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也使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山被视作仙境与神山,诸多道教典籍对其灵气和仙人活动皆有记载,尤其是【山海经】中的描述,令黄山之名早早传颂于世,名扬海内外。

二、黄山与中国画的历史渊源

山水画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思,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吐故纳新、继往开来。20 世纪以来,在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多次转型和突破,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三次。而这三次,都与黄山息息相关。

20 世纪初,山水画坛仍流行着清初「四王」摹古临古之风,画家千人一面而少生气。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改造中国画、建设新文艺思想成为推动山水画创作变革的动力。

明末清初,石涛以及「黄山画派」多位画家如渐江、梅清等登临黄山,特别是渐江,一直到终老都是居住在黄山,以黄山入画,并在对黄山的感受和描绘中,超脱古法而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这些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正是在印证范宽的「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的精神。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与黄山密不可分,他写下的「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更是直接点出了黄山之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意义。具有中国写意创新精神的石涛逐渐成为画坛关注的焦点,催生出画坛的另一股新潮流「石涛热」,至今收尽峰打草稿这一创作理念,仍然是我们今天中国山水画创作,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画黄山当以弘仁最为著名,他的山水画「得黄山之真性情」,这和他长期生活在黄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得传神和写生之妙,笔墨苍劲整洁,得元林妙趣,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完全的对景造意的精髓。与石涛、梅清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

查士标在题弘仁山水画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石涛则说:「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弘仁的山水画,无论册页小品还是长篇巨制,或实地写生,或构思取意,黄山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为我们今天留下了60余幅关于黄山的写生创作作品,他的写生创作赋予了黄山以生命,黄山亦是他的生命所依。

梅清也以画黄山著名,同样「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成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现代画家贺天健在【黄山派和黄山】中评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瞿山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他善诗和书法,并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画有【黄山纪游】册。

三、当代画家与黄山的写生创作

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包括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刘海粟、宋文治等,都有大量黄山的写生创作作品。20 世纪 30 年代,黄宾虹在【山水纪游册】中以简笔勾勒的形式,高度概括出黄山的山形与山势,笔笔干净而有骨力,疏密虚实之间功力毕现。

黄宾虹是安徽歙县人,是新安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家,他对黄山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以自然山水观照传统笔墨、以传统笔墨滋养自然山水的方式,开拓出山水画创作的新路,至今已经成为中国画在笔墨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并且,黄山在 20 世纪上半叶已成为山水画家心仪的写生之地,彼时,无论是去过黄山的老一辈画家,还是刚成长起来的青年画家,都表达出前往黄山写生创作的心愿。众多山水画家由黄山写生而参与到社会主义艺术实践中,摸索符合新中国山水画创作风格的转型之路。

每位山水画家的心中都有一座黄山,在不同的黄山印象下,诞生了各具特色的山水图式与笔墨情感,如吴冠中、刘海粟,赖少奇等笔下的黄山,就各具特色。

李可染曾在黄山游历数月,感慨「要画好中国山水画,必须在黄山山水写生中去学习体验。黄山天然多巧石,奇松姿态美,山岩多皴法,最宜山水画」。李可染也有很多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逆光黄山山水画创作,「逆光山水」的崇高、凝重之感,在大师的笔下,能表现出纪念碑式的山水气象。‍

再串联起山、石、松、云的基本面貌,以水墨的点染营造出烟云迷蒙的淋漓感,仿佛使人穿行在黄山中,从中可感知大师在黄山写生时的畅快,我们今天看,李可染的黄山铅笔写生稿,都具有这样独特的厚重感和光感,以及笔墨的韵味。

张大千也多次前往黄山写生,留下数十幅关与黄山的山水画创作,刘海粟先生更是十上黄山,泼墨泼彩,作品别具风采。但同样是践行着范宽的「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的理念。前辈这些大师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而于今日的我,亦数次前往黄山,寻源问道,写生创作。

其间,有写生的艰辛,创作的苦涩,更有成功的喜悦。这其中的甘苦,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悟,我曾在黄山,亲身体悟到,上午还是天朗气清,下午却风云变幻,虚无缥缈。这些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深刻感受到的变化,没有真情实感,是很难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这让我不禁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只有亲临自然的真情实感,才有对景造意的妙想,否则也就没有写山真骨的佳作。

植根于新安画派的故土,我对黄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黄山系列的主题,必将成为我未来写生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更是我对景造意,写山真骨不可多得的参照。

四、黄山松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

黄山松精神,是安徽人艰苦创业、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黄山之松,挺然于峰崖之间,于恶劣之境中展现顽强拼搏之姿,如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应有的态度与行动。其根盘于石隙,不畏风雨霜雪,挺然独立,坚韧不拔。这是黄山松精神的核心所在,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映照,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无惧艰难,勇敢担当,成就大业,传承不朽光辉。

我喜爱画黄山松,不仅是被这样精神所映照,更因为是被黄山松在独特环境氛围中的内在气质所感召,因此,我近来所创作的一部分黄山松作品,将大量的环境氛围,用中国画的笔墨做了一些虚化的处理,在简明扼要的墨色块面,与自然变化的衬托下,更加突出黄山松的坚韧与挺拔,意想有别于过往大师的立意与创作,更是对前辈大师的致敬。

五、黄山的艺术价值与未来展望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的奇绝,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今天的黄山已超越一种图式、一种题材,成为艺术创作的母题,成为山水画家「师造化」的梦想之地。更是艺术家「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写山真骨,自为一家」的印证,由黄山自然之美所提炼出的审美元素与笔墨意象,不断启示着绘画技法、形式、意境的突破,更成为山水画创作不竭的灵感源泉。

回首历史长河,黄山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沧桑,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它如同一位智者,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又似一位勇士,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灵魂。在未来的岁月里,黄山将继续屹立于天地之间,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向着美好的明天奋勇前进。愿我们都能在黄山的怀抱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总之,黄山作为中国画写生创作的重要题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画家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黄山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4年秋月于芜湖 杨林

杨 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

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