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万世师表」生下一堆不肖子孙,孔府「衍圣公」愧对老祖宗

2024-05-09国风

孔子,这位儒家学派的祖师爷,无疑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帝王们奉为圭臬,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远远算不上出彩。

进入战国,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儒家学说在当时的社会无法完成君主的霸业与王道。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强化中央集权。

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中最让统治阶级看重的就是一个「忠」字。

「忠矣,勇矣,不如其勇也」、「忠臣之事也,死不遗憾,有益其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等,这些都是【论语】中关于「忠君」思想的体现。

虽说从西汉开始,历代统治阶级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崇,都给孔子加封了各种封号,如文圣尼父、先圣、宣父等等,

实际上孔子的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前并不受帝王们的重视。

而孔子的后人也是声名不显,与普通人无异。

但从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沉寂了三百多年的孔府(衍圣公府)成为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

到了宋仁宗时期,因其先祖孔子的荣耀而得到了中国历史上经久不衰、世代腾黄、地位显赫的特殊公爵——「衍圣公」

该封号由孔氏家族嫡长子世袭。

也正是从孔子后人得到「衍圣公」这个封号开始,历代「衍圣公」开始了他们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精彩表演。

说来也有趣,尽管历史上历代皇帝对孔氏家族都极为尊崇,却鲜少将实际的官职赋予孔子的直系后代。

这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孔子被视为精神领袖,一旦其后裔在官职上犯错,皇帝将面临难以施罚的窘境;

其次,若孔子后裔身居高位,借助孔子的深远影响,有可能动摇皇权的稳固。

因此,统治者更倾向于通过精神上的赞扬和物质上的奖赏来安抚孔氏家族,这也导致了孔氏家族虽无实权却富贵显赫。

他们不仅享有政治特权,如宋代时,衍圣公相当于八品官,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

而且在金钱上,孔府更是富甲天下。

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显示,在近千年的岁月里,孔府积累了横跨五省、总面积达上百万亩的土地。

然而,他们对于佃农的态度却远非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反而是实施了残酷的剥削。

如果说他们对农民的剥削违背了自家老祖宗关于仁义道德的要求,那他们在「忠」字上的表现,就更让人不耻。

古代有「好女不侍二夫」的说法,到了现代,已被作为封建糟粕扫起了历史的垃圾堆,但不能同时「侍二夫」却是不变的道德标准。

南宋时期,时局动荡,这一时期的「衍圣公」不仅未能坚守儒家的气节和道德标准,反而表现出了一种政治上的投机与妥协。

随着金兵南下,南宋王朝岌岌可危。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上,「衍圣公」并没有选择与南宋王朝共存亡,而是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他们不仅接受了南宋王朝的供养和爵位,同时还与伪齐、大金甚至后来的蒙元政权保持着暧昧的关系,从这些政权那里也领受了供养和爵位。

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初登帝位,建立明朝,但蒙元在北方的势力仍在,整个天下,鹿死谁手还未确定。

当时的「衍圣公」,孔子的55世孙孔克坚开始了他首鼠两端的表演。

他先是给蒙元皇帝上书献策:「今勤王之兵颇众,与之决战,盗可平也」。

建议他集结勤王之兵与朱元璋决战。并称朱元璋为盗贼。

但这位「衍圣公」转念一想,万一元朝皇帝彻底败了,怎么办呢?

于是派儿子孔希学代替自己去南京朝见朱元璋,打算两边下注,都不得罪。

朱元璋自然也是个明白人,对孔克坚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十分不满。

让孔希学滚犊子,哪边凉快哪边待着去。

见到儿子被严厉训斥后,孔克坚诚惶诚恐,亲自赶到南京拜见新皇帝,尽力讨好、赔罪。

朱元璋为了自身统治的稳定及合法性,抛开了心中的厌恶感,继续了历朝对「衍圣公」的供奉。

时间很快来到了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大下统一天下之势。

新一代的「衍圣公」再次开始表演起了家族的传统技能——良禽择木、良臣择主。

尽管李自成的军队距离山东曲阜还有一段距离,但曲阜的孔府已经感受到了紧张的局势。

孔府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意图在李自成的军队到来之前表达他们的臣服与敬意。

孔府上下忙碌起来,他们不仅令人供奉了大顺国永昌皇帝的龙位,以此表示对李自成新政权的承认和尊崇,而且还准备了丰厚的贡品,旨在向李自成的军队展示孔府的诚意和臣服。

哪知道,历史和孔子的孝子贤孙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李自成最终闯关失败,清兵入主中原。

但对于孔府来说,这都不是事,改换门庭咱又不是没经历过。

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在清朝初建之际,孔氏家族的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第一时间向年幼的顺治皇帝上呈了【剃头折】,表明他支持并响应清朝的剃发令。

在奏折中,他写道:「臣临奏不胜惶悚,战栗之志,尊封圣谕,俱各剃头。」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清朝统治者的敬畏和忠诚,同时也显示了他顺应时势、识时务的态度。

对于中原第一府孔府的上表投诚,满清的统治阶级当然是笑着接纳了。

孔府「衍圣公」难道是入川学习了川剧中的绝活—「变脸」。否则这脸怎能变得如此之快?

每到王朝变更或天下有事,孔府都要表演一番「变脸」的绝活。

到了清末民初之际,随着袁世凯的崛起和掌权,「衍圣公」孔令贻的政治态度再次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当袁世凯得势后,孔令贻积极向他示好,发电报表达了对袁世凯的推戴之情,并与他一同庆祝。

他甚至不忘劝进袁世凯早日登基,以满足民众的期望,表现出极度的欢欣和鼓舞。

然而,袁世凯的皇帝梦只持续了短短的83天,便一命呜呼。

随后,发生了张勋复辟的事件,清朝的遗老遗少们试图恢复清朝的统治。

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孔令贻的态度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孔府档案中记载,孔令贻在袁世凯倒台后,转而拥护清朝的复辟。

他向张勋等人发函,表达了对复辟的支持,并在函稿中使用了「普天同庆」的字眼,以示他对这一事件的喜悦和庆祝。

如果说前面的事情都发生在咱们中国人内部,他忠的君算是人民内部调剂,那接下来的事,就让人很想骂出奴颜婢膝、谄媚求荣之语句。

先是在光绪24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孔府正好与胶州湾同位于山东。

为了讨得德国人欢心,孔府赶紧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肖像请进府中,高高悬挂,以表臣子一片忠君之心。

到了光绪30年,英国强租威海卫时,孔府故态复萌,又将英皇爱德华三世的画像请进府中,以明自己的心迹。

最让人气愤不已的则是抗战期间,全国人民正同仇敌忾之时,孔府居然发出请柬,邀请当时在曲阜的所有日军高级军官参加宴会。

这一行为无疑是在向日军示好,甚至有与侵略者勾结的嫌疑。

这份邀请请柬在孔府的档案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这已经超出了「良禽择木」、「良臣择主」的范畴,实实在在的汉奸卖国行为。

孔府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的表现确实让人感到失望和震惊。

这种行为无疑严重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万世师表」的孔子如果知道他的子孙们的不肖行为,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这些「衍圣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他们的老祖宗孔子。

或许他们心中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保全家族,是大大的家族功臣呢!

如今,人们评价丢尽了老祖宗孔子脸面的孔府为七十六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也算是恰如其分,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