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从苏轼的一生,悟人生真谛!

2024-08-20国风

前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人生匆匆,如昙花一现,短暂而又珍贵。在这短暂的旅途中,我们时常会陷入沉思: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或许能为我们拨开迷雾。

正文内容

公元 1101 年,已至生命尽头的苏轼,在金山寺回首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感悟。他一生饱经风霜,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能在风雨中泰然自若,看淡生死,洞察人生的真谛。人们常言:凡是经历,皆是成长。

人生,恰似一首充满离合悲欢的乐章,而离别则是其中频繁奏响的音符。苏轼与苏辙这对情比金坚的兄弟,在 1061 年迎来了人生中的首次分别。那时的他们,相拥而泣,泪水如决堤之水,难以抑制内心的悲伤与不舍。从小一起长大,一同经历了无数的喜怒哀乐,一同在科举之路上并肩前行,如今却要天各一方,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

然而,岁月流转,时光的车轮无情地向前滚动。几十年后,当他们再次面临别离时,苏轼的心境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因离别而痛哭流涕的青年,而是一位饱经沧桑、内心豁达的智者。他坦然地劝慰苏辙,以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口吻说道:「世间万物,皆有其运行的规律,聚散离合,皆有时序。我们不应过度沉溺于离别的痛苦之中,而应珍惜曾经相聚的美好时光,以一颗淡然的心看待别离。」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与伤害的较量?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是难免会受伤。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荆棘密布。他一心系于百姓,直言某些新法对百姓不利,却被别有用心之人诬陷为故意与朝廷作对;他为父亲送葬归乡,却遭人恶意污蔑贩卖私盐;他平日里挥笔写下的诗文,竟被人恶意曲解,最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他在穷乡僻壤之地称赞荔枝的美味,也会有人借机指责他不知检点,进而将他贬谪到更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面对这接二连三的无妄之灾,苏轼的内心也曾充满了怨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句词便是他当时内心痛苦的真实写照。随着岁月的磨砺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苏轼逐渐领悟到,过往的种种伤害,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罢了。那些曾经受过的伤,就让它们慢慢愈合;那些曾经恨过的人,选择放下与原谅。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为重要的。


即便苏轼因章惇的缘故,在耳顺之年被贬至荒无人烟的海南,受尽了磨难,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后来,新帝即位,两人的境遇发生了逆转,章惇被贬,苏轼得以北上。然而,苏轼并未趁机报复,反而主动写信给章惇的儿子,叮嘱他要悉心照料自己的父亲。这便是苏轼的胸怀与格局,他深知,怨恨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渊,而释怀与原谅,才能让内心获得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正如【牡丹亭】中所写:「风无定,人无常。」 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前一刻或许还站在人生的巅峰,享受着无尽的荣耀与辉煌,下一刻可能就会坠入谷底,承受着无尽的痛苦与挫折;上一秒或许还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之中,下一秒可能就要面对生死离别的残酷现实。


苏轼的一生,便是对无常的最好诠释。当他春风得意之时,被誉为不世出的天才,无数人对他的文章趋之若鹜,就连皇帝也对他寄予厚望,欲将他培养为宰相。然而,当他落魄之时,昔日的亲朋好友纷纷对他避之不及,甚至连路过的流浪汉也敢对他肆意辱骂。面对如此巨大的人生落差,苏轼没有选择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坦然接受。

当遭遇生活的惊涛骇浪时,如果我们一味地挣扎、反抗,只会让自己被漩涡越卷越深,最终沉入海底。然而,倘若我们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无常之事,顺应潮流,顺势而为,或许就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刻。正如古人云:「在无常中,接受命运的高潮低谷,你我也能驾驶一叶扁舟,驶过人生的万千激流。」

结语

人生宛如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充满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苏轼的一生,就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对离别心怀恐惧,因为每一次的别离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美好的相聚;不要害怕受伤,因为每一次的创伤都是成长的契机,只要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心和宽广的格局,就能在伤害中自愈,在挫折中崛起;不要抗拒无常,因为人生本就充满变数,以平常心去接纳,以豁达心去应对,方能在风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