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奏响民族乐器之古琴

2024-06-12国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琴棋书画」被誉为文人四艺,自古便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基本技能与手段。四艺之中,古琴凭借独特的音韵、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底蕴,位居其首,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兴衰更迭,连接起古今文化的情感交流。

古琴,又称七弦琴、玉琴、琴等,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琴(图自图虫网)

千年古琴

我国古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说,古琴的创制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据古籍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周朝时期,【诗经】等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有关琴的记载,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可见古琴开始盛行于民间,备受青睐。

春秋战国以后,器乐大力发展,琴被赋予修心养性、陶冶性情的功能,得以广泛普及。著名琴人不断涌现,如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伯牙弹琴遇知音,均成为经典的千古传诵。

至魏晋南北朝,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古琴乐家,琴风日渐盛行。如阮瑀、嵇康、阮籍、阮咸等人,他们以善琴著称,琴技高明,在传统古琴乐理基础上加以创新,谱写了许多韵律和美动听的乐曲,推动了古琴演奏的多样化发展。

古琴历史悠久(图自图虫网)

隋唐时期,民间流行莺歌燕舞,不拘泥于某一种乐器,故琴风稍落。此时期,乐家开始改进繁琐的琴谱,古琴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后世记录琴音乐的主要谱式。

至两宋,朝堂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之顶峰。官方甚至专门设局制琴,出现了所谓的「官琴」。明清时期,古琴流派纷呈,琴谱大量流传,为后世研究古琴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近现代以来,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等著名古琴大师在全国各地研究、传授琴艺,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

同时,琴人们收集前人资料,整理出版古琴书籍,恢复传统古曲,并尝试创作新曲,古琴艺术得到大力推广、发展与传承。

艺术高雅

古琴造型优美,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有所区分,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神农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等。

通常来看,古琴整体为一扁长形音箱,长约三尺六寸五。琴面呈拱形,多用桐木、杉木等软质木料制成。琴底基本上呈平面形,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琴弦七根,粗细不一,今多用钢弦。

古琴音域宽广,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其散音嘹亮浑厚,旷远之声,犹如远古深思;泛音则如天籁,高音区轻清松脆,中音区明亮铿锵;按音发音坚实,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宽润宏实,高音区尖脆纤细。

古琴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乐曲表现力丰富。著名的古琴曲,如【阳春白雪】【广陵散】【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一经弹奏,听者身心舒畅,仿若身临其境,令人沉醉其中。

古琴音色独特(图自图虫网)

演奏古琴时,琴人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弹奏技法丰富,右手指法有托、挑、勾、踢、打、摘、锁、滚、拂、双弹、打圆等。左手技巧有跪、带起、推出、吟、撞、唤、进复、退复、分开等。

如若弹奏之人琴艺高超,灵活运用弹奏技巧,便能在悠远绵长、平和高雅的音声中,由躁入静,物我两忘,渐渐进入人琴合一、乐思相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达到提升修养、培育德行的目的。

在绵延岁月里,古琴以太古之音,以七弦之响,为我们留下了千年文明的印记。如今,琴人弹指间,仍在继续演绎着传统而脱俗的古琴艺术,引领人们尽情享受悠扬的雅正之音。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