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

2024-02-10国风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及东亚后,净土信仰就有多种。对于中国佛教的净土宗而言,通过以上有限的比较,可见最关键之要点是,弥陀净土是净土宗的共同信仰归宿,是净土宗信仰归一的最大公约数,是净土宗之所以能立宗并得以延续的终极信仰寄托。对于净土宗在中国佛教的一枝独秀,对于从慧远到印光的诸位净土宗祖师,太虚法师曾有这么一段陈述:唯佛教诸宗,在华各昌一时而浸衰,独莲宗递代增盛,旁流及朝鲜、日本、安南,靡不承中国之统。

慧远(334-416)东晋时期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少年时曾为儒生,受当时士林玄风的影响,也精通【老】【庄】。二十一岁,他的人生信仰来了一个大转折:当听了道安讲【般若经】后,他感叹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于是从道安出家为僧,成为道安门下的第一高足,年二十四即开讲【般若经】,深受道安赏识。

后来,道安以东晋治下的襄阳为大本营,带着四百僧侣来到襄阳,向南方各地分遣徒众。379年,前秦苻坚攻陷襄阳,掳道安北去,道安的教团至此完全分解。

据【高僧传·慧远传】,慧远本欲前往广东境内的罗浮山,途经江西九江,因见庐山清静,就率领弟子数十人上山暂住。荆州刺史筹集捐款,特为他建东林寺,于是他便长居庐山,庐山也因此而成为当时南方的佛教重镇,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协助法显译经的天竺僧佛陀跋陀罗,亦到庐山修行一年。

慧远早年出入儒道二教。「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政界和文学界的名人,以至隐士,都来拜访他。

后来半路出家,所以对儒道释三教都能融会贯通,因此他主张「内(佛)外(儒道)之道,可合而明」,企图以佛教为主,以儒道二教为辅,来达到「三教合一」的目的。但佛教宣扬的出世主义,与儒教「君君臣臣」的教义相矛盾,慧远特撰【沙门不敬王者论】,主张「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但慧远又认为儒佛二教在协和王化上是完全一致的,「虽曰道殊,其归一也」,从而博得了儒教中人对佛教的理解与支持。

一些儒教名士如雷次宗(南朝宋文帝时的儒学领袖)等,甚至皈依在他的门下,成为亦儒亦佛的信徒。慧远在庐山三十余年,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甚至送客,也常以虎溪为界,但其影响却遍及江南。在慧远之前,佛教已有「弥陀净土」的信仰。据说,在此众生居住的世俗世界以西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极乐,那地方黄金铺地,天上飘着美丽的花朵,往生到那里的众生住在华丽的宫殿里,无忧无虑,幸福快乐。这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天堂。

而且,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非常简单,只要心中想着阿弥陀佛,口中念着阿弥陀佛,在你临死之前,这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就会来接你往生天堂。慧远曾约集名士僧徒一百二十多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社念佛,立誓死后要往生西方净土。经慧远一提倡,净土法门就在江南广泛流传,因此,后来在唐代正式独立门户的净土宗就尊慧远为始祖。

佛教在江南的广泛流传,以及佛教的逐渐中国化,都与这位精通佛理而又擅长儒道的宗教领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高僧传】:

远藉慧解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安公常叹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安有弟子法遇、昙徽,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伏焉。后随安公南游樊沔,伪秦建元九年,秦将苻丕寇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远不蒙一言。远乃跪曰:「独无训助,惧非人例。」安曰:「如汝者岂复相忧!」

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大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早,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岁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据【高僧传】:「自(慧)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孟浩然【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上人】诗有云:「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李白【别东林寺僧】诗:「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晚唐贯休【再游东林寺作五首】之四说:

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

孟浩然诗说: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社近,日暮空闻钟。

王昌龄诗说: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杜甫说:

隐居欲就庐山远,丽藻初逢休上人。数问舟航留制作,长开箧简拟心神

韦应物诗说:

昙、远昔经始,于兹闷幽玄……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心当同所尚,迹岂辞缠牵。

黄庭坚【戏效禅月作远公咏并序】说:

远法师居庐山下,持律精苦,过中不受蜜汤,而作诗换酒,饮陶彭泽;送客无贵贱,不过虎溪,而与陆道士行,过虎溪数百步,大笑而别。故禅月作诗云:「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买酒过溪皆破戒,斯何人斯师如斯。」故

王庭珪说:

……彼陶令与十八贤者一溺于此,遂终身不出。盖当时挈治世具,不得设张,即思自放于山谷之间,而进退卒不以污于后世

邵宝诗:

雁门僧避红尘来,匡庐山中寻讲台。谁云净土在西竺,此池自有莲花开。莲花开开千万朵,江南君臣不疑我。渊明故是避世人,菊花醉插头上巾。攒眉掉臂谢公去,一杯浊酒堪全真。当年意在谁独识,虎溪笑处流泉石。至今古塔依西林,月落江云数千尺。

王守仁说: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时乾坤避人者。

由于慧远落发前多年研究儒学,智慧超常,学问宏富,驰名朝野,先后投其门下弟子近3000之多,世称高贤者亦有18名之众,连文坛高傲首领谢灵运和擅权跋扈将军桓玄均为之倾倒。如桓氏在「汰沙」禁令中却提出「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列」,使以东林为中心的庐山地区寺院非但免遭涂炭,反获相对稳定的发展,竟成为当时南方少有的佛教圣地,慧远亦成为一代著名的佛教领袖。由此看来,白莲社确实存在过,白莲社成员尤其是十八贤对东林寺的建设和发展曾作出过积极贡献,以至东林寺声名远播,香火绵延,高僧大师层出不穷。

石涛【莲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