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做不到就不是真的知道

2024-01-22国风

【金刚经】告诉我们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世间真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应对方法。

【心经】阐释了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性相如一」的事物本质,以及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特性。

什么是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相信凡是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人都会说得出上述的话,甚至还会有更深刻、更精辟的解读与认识。这是否就证明大家都真的觉悟了呢?

说得出未必做得到。如果做不到,仅仅会说又有什么意义,还不是沦为「口头禅」了。有这样一个故事,就讲到了这个话题。

公案原文:

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五灯会元】第二卷 鸟窠道林禅师

白话直译:

公元822年,因为政见上的不如意,白居易由中书舍人的京官申请外放到地方担任杭州刺史,暂离政治纷争的京畿之地。

白居易曾在被贬谪江州之时,就喜欢亲近自然,与当地的僧人交往甚多。这次来到杭州也不例外,到任后便四处拜访当地的高僧。

此时秦望山中有一高僧,因居住于树上与鸟作伴,被称为鸟窠禅师,当然是白居易拜访的对象。于是,某天白居易就来到了秦望山中拜访鸟窠禅师。

当白居易站在树下,看到鸟窠禅师居身于树枝上颤颤巍巍的样子,甚是危险,就对鸟窠禅师说:「师父,我看你所居之处很是危险啊,一不小心就会坠落下来。」

鸟窠禅师不以为然,却说道:「要说危险,刺史大人的位置比我更危险。」

白居易在为官上现在可是地方一把手,在诗作上也是全国有名的,名、权、利什么也不缺,怎么会有危险呢?于是说:「弟子现在是坐镇一方的大员,会有什么危险呢?」

鸟窠禅师道:「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不就犹如「干柴遇烈火」,处置稍有不当就会葬身火海。宦海沉浮、是非得失对身心的摧残什么时候停过?这些还不算危险吗?」

对于鸟窠禅师所说的,白居易在仕途中是有亲身经历的,想不到一位禅师居然对世间人情有这么深的见地,可见佛法修为了得,那就要好好的向他讨教一下了。

因此,白居易接着问道:「什么是佛法大意?」

鸟窠禅师不假思索的随口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对鸟窠禅师的话不以为然。那个时候的人从小就背诵【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典籍,在小孩子口中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说:「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的话,三岁小孩都晓得说,师父你不要拿这些「口头禅」来敷衍我。」

鸟窠禅师说:「三岁孩儿也许能说得出来,但就算百岁老人也未必做得到啊!」

听闻此话,白居易心生感慨,恭恭敬敬拜鸟窠禅师为师。

鉴赏评说:

前人留下的典籍浩瀚如烟,无论是做人的、处事的、为政的、参理的、修佛修道的......什么方面的都有。是不是研究这些典籍,记住其中的话、悟到其中的理就算是学会了呢?

其实不然!前人的总结与经验只是「指月的手」、「渡河的船」,而看到「手指向的月亮」、「河对岸的风景」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而「月亮」和「对岸的风景」在典籍中学不到、靠自己的悟实现不了,只有靠实践方能到达。典籍只是工具、指示器而已,如果只是执于这些,那就本末倒置了。

王阳明说: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与行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以叫「知行合一」。知道而做不到,那不是真的知道。所以,说得出仅仅是说得出而已,与能做到还有本质的差别。

当初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为当时读经典的多,而实践的人少,大家都在「空谈圣贤」。也就是在「修齐治平」中只重视「道德标准」而轻视「道德实践」。所以才发出这样的感叹:

「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见行」

所谓的熟读经典,精辟解读,即使「口若悬河」,「大道理满天飞」,但自己却做不到,那又有什么意义?怎么又能「修齐治平」呢?

在「知识爆炸」的当今,更要沉下心来,实践「知行合一」。各种经验、总结、成功学充斥于当下网络,认人们误以为成功离自己如此之近,仿佛唾手可得。

「你是怎么成功的?」我是这样、这样......就做到了。其实,成功者的回答都是他自己对以往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其中有他认为非常重要的,该说的或想说的;当然也略过了他认为不重要的,不该说的或不想说的。

也许正是因为不想说的某一次失败经验、踩过的一个「坑」,才是最后成功的关键,但从那个「坑」爬起来之后,就觉得那不再是一个「坑」了,也没有必要再理会。所以,在所展示出来的「成功秘诀」中必然不是全 部,而是有选择的某些内容。

所有的总结、经验、典籍都有着这样「天生残缺」的一面。

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成功者著书立传,各行各业的都有,大家并没有从中获得再一次成功的根本原因。即使同一个人,也不可能取得两次一模一样的成 功。

成功不可复制、没有 成功学,唯有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学无止境,而「实践」更是一辈子需要坚持的事,个中滋味只有在「行」中方能体会真实。

其实佛家的修行也讲「知行合一」,达摩所传的禅宗心法核心就是「二入四行」,理入与行入并行。理与行就是一回事,如果把理和行分开来说、分开来做,就会落入「口头禅」了。

陆游的诗可以拿来给这个公案做个总结: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衷心的感谢您的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