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董其昌59岁行书【论书】册

2024-07-11国风

董其昌行书【论书】册,册页十四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江蘇華亭人。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敏。天才雋逸,善書畫,富收藏,尤精鑑賞。臨摹書蹟,至忘寢食。行楷之妙,稱絕一代。此冊作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董其昌年五十九歲。時距董氏辭官於湖廣提學副使之任,已近七年。是年董氏於江南各處遊歷,四月下旬以羊毛畫筆書此冊,論書理,品書跡,評書家。其以楞嚴八還義喻書法之精采理論,即收錄於此冊。

釋文:宋高宗賜太子蘭亭帖手敕曰。學五百本。更易他帖。當時人主學書。至与寒士爭功力乃爾。趙吳興初師思陵書。今世傳馬夏畫。多思陵題者。或云樂壽老人。皆高宗筆也。那吒拆肉還父。拆骨歸還母。須有父母未生前身。始得楞嚴八還之義。所謂明還日月。暗還晦昧。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大慧師曰。猶如籍沒盡。更向汝索錢貫。此喻更佳。今有窮子。向大富長者。稱貸錢刀。儼然富家翁。若一一償子錢。別有無盡藏。乃不貧乞。否則依然本相耳。此語余以論書法。待學得右軍大令虞褚顏柳。一一相似。若一一還羲獻虞褚顏柳。譬如籍沒還債已盡。何處開得一無盡藏。若學二王皮肉。還了輒無餘。若學右軍之靈和。子敬之俊逸。此難描難畫處。所謂不還者是汝也......与米元章小楷。皆如頭目腦髓。時以自隨。不勝護惜。昔人得蕭子雲一字。為之作齋。諸書皆堪構齋以名也。以羊毛畫筆作書。差如意。遂能終卷。癸丑(1613年)四月廿八日。其昌。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裴李岗文化,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