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个银行小职员去世,没想到七年后他突然震惊整个画坛。
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一场画展,李可染、赵朴初、刘海粟挨个到场观展。
他们在画作前,久久驻足,静静感受着这份迟到的艺术震撼。
年近80的李可染抱病拄着拐杖连续两天来观展,仔细观摩后不禁扼腕叹息:「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
快90的刘海粟特意从法国赶回来,在展览现场脱口而出:「这是大师!」
启功说,这样的画就是放在故宫也是精品,毫不逊色故宫现在的作品。
赵朴初更是难抑激动情绪:
「像他这样同时精通花鸟山水人物界画的奇才,300年才可能出一位。」
但他的名字,几乎没什么人知道,生前无人问津,他叫黄秋园。
黄秋园是江西人,没人刻意引导,从小就痴迷绘画。
7岁临摹【芥子园画谱】,一画就是一整天,吃饭睡觉什么的,早就在画中被代谢掉了。
父亲看他这么喜欢画画,就想着系统培养他。
于是十多岁时,黄秋园师从左莲青学习,与傅抱石师出同门。
然而,家徒四壁的实在支撑不起他的学费,穷人家的孩子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懂事」。
中学一毕业,黄秋园就懂事地辍了学,但他心里又放不下绘画,两相折中,去一家裱画店打工当学徒。
这段时间里,黄秋园投身于书画名迹,苦心揣摩,不知疲倦地临摹。
贫穷就像一根绳索,时时刻刻勒在黄秋园的脖子上,让他喘不过气。
每当他想停下来,整个身子回头拥抱自己热爱的绘画,脖子上的束缚感总在一遍遍告诉他,他没有资格。
黄秋园只能一直在奔波生计,连休息都没有,更别说可以像其他人那样,入高校跟名师学画画。
1938年,得益于他人介绍,黄秋园进入江西裕民银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成为了南昌市人民银行科员。
之后一直到1970年退休,他始终在银行打转,也始终只是一个普通职员,跟画家没有半点交集。
但画画他依旧没放弃,黄秋园几乎全靠自学。
谈及其他大师,都会有一个对应擅长的领域,而提到黄秋园,很难仅用一个标签去定义他。
他的绘画系统里没有南北之分,也没有宗派之别,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临习传统又好似无所依傍。
人物画取法唐寅、仇英又上溯唐宋,富丽典雅;
写意花鸟画汲取石涛、八怪、赵之谦之精髓,主打潇洒如生;
山水更是以元人松秀之笔,运宋人之沟壑。
线条茂密绮集,但繁而不乱,没有一笔是多余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黄秋园是个大家,而不是某一家或某一派。
这么多年,他的生活只有四件事:吃饭、睡觉、工作、画画。
儿子黄良楷回忆:
「父亲每天除了工作、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绘画上。」
生活中能压缩的东西,全被黄秋园压干了,他的生活中的所有事只分画画与非重要的事。
银行的同事回忆黄秋园:
「他习惯独处,平日里不苟言笑,别人哈哈大笑时,他只是嘿嘿地笑两下。
工作上有板有眼,手续齐全,一丝不苟,早去晚来,与世无争。」
酒香也怕巷子深,自身实力固然重要,但没有名师提携,又不参加任何美协,一个普通人光靠自己,是很难出头的。
这个道理,在职场上混迹多年的黄秋园自然懂,但他也知道,一旦艺术与名利地位挂钩,艺术就不干净了。
如果前途、出名要以牺牲艺术的灵魂为代价,那他宁愿不要这功名利禄。
就算不了解他的为人,也可以从他的画里看见黄秋园一直坚持的「干净」。
像他的雪景,要表达空灵飘渺,不是用大面积笔墨渲染,就让天空和水保留它们最真的底色,以纯净来凸显寒彻入骨。
但黄秋园也不是啥都不要,从他的画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者的身影。
他要么倚仗过桥,要么悠然漫步登山,亦或是闲云野鹤、屋中独坐。
初画不知画中意,再画已是画中人。
作为一个热爱画画的人,黄秋园虽不慕功名,但也渴望在过桥的时候,遇到一个人说「我喜欢你的画」。
或者登山路上,迎面而来的人正带着他的画云游四海,偶然家中独坐,有人来敲敲他的屋门,跟他聊一聊他的画。
可这些都太算奢望了,没人知道黄秋园,黄秋园只能将这一切幻想告诉山水、花鸟,与明月清风、烟霞瀑布互诉衷肠。
无人欣赏自己的画,画卖不出去,黄秋园绘画所用的宣纸、铃章的印泥,能有多便宜就买多便宜的, 但他从不以此怨天尤人。
天晴时,天气好,今天多画两张,下雨了,不能出门,那就在家里画画吧。
要是炎日酷暑,画两张驱驱暑气,有何不可?
他也不是没有出名的机会,抗日期间黄秋园曾义卖自己的画作支援前线,民众推举他为县长,可他婉言谢绝。
到1970年从银行退休,他不求别的,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为自己办一场画展。
得不得奖、出不出名无所谓,他只想让别人知道,还有一个喜欢画画的人叫黄秋园,这样就够了,他甚至不敢自诩「画家」。
可这是一个死循环呐,没有头衔、没有圈子也没有关系,没有哪个美术机构愿意为这么一个无名之辈腾出空间。
就这样一直到1979年,他依旧没能实现这个愿望,抱憾离世。
父亲的遗憾,儿子黄良楷永远记得。
5年后,在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吴振邦的帮助下,黄良楷卖掉了家里最值钱的缝纫机,拼拼凑凑才在南昌办了场画展,圆了父亲最后的心愿。
然而,制作画展简介时,却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黄秋园不配叫作「画家」,最多只是个民间艺人。
后来,陆陆续续有画坛前辈关注到了这个沧海遗珠,大力推广,接着中国美术馆也发现了黄秋园。
1786年,中国美术馆展出了黄秋园的作品,去看画展的多是好奇之人。
好奇黄秋园是谁,黄秋园的老师又是谁,以前当过哪所学校的教授……
李可染看完后,久久不能平复心情,真诚询问黄秋园的儿子:
「我很敬佩黄先生的画,想用自己的一张画,换黄老的一张画。是否可以。」
当时,由于西方艺术的冲击,西方甚至开始带节奏,说「中国画已到穷途末路」「中国画已死」。
黄秋园现身后,他们全都默契地闭嘴了。
黄秋园,求圆,当年的愿望终于求得圆满。
下面是黄秋园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