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诗经152鸤鸠押韵、注释、古音、今韵

2024-01-20国风

诗经152-1鸤鸠押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2.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3.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i

□□□□,□□□■。□□□□,□□□■。□□□■,□□□■。i

□□□□,□□□■。□□□□,□□□■。□□□■,□□□■。i

□□□□,□□□◆。□□□□,□□□◆。□□□◆,□□□◆?ng

附注:

1、本诗押韵较为整齐,总体上为偶数句押韵,或246押韵。

2、不过,每一阕的第5句也参与押韵,也即,2456押韵。

3、第一阕为倒数第二字押韵,因为末字为语气词,不在韵脚之列。

第二阕、第三阕、第四阕均为末字押韵。

4、虽然每一阕第一句的桑字,每一阕第三句的子字,均可视为韵脚,但对整体押韵结构起到混淆作用,不应考虑在韵脚之列。

5、在编写【周音】时,虽然对本诗押韵结构划分正确,但当时由于刚开始分析古音,错误地认为第一阕、第二阕、第三阕的i韵为细分的i、ai。后期就排除了这种细分,归一为i韵。

诗经152-2鸤鸠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2.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3.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i

□□□□,□□□■。□□□□,□□□■。□□□■,□□□■。i

□□□□,□□□■。□□□□,□□□■。□□□■,□□□■。i

□□□□,□□□◆。□□□□,□□□◆。□□□◆,□□□◆?ng

附注:

1、鸤鸠,鸤从尸。且伫立在桑树上,而桑树一般为塑造悲凉气氛,荆棘-榛树,均为灌木,均可营造凄凉意境,所以,本诗的鸤鸠应为一种吃动物尸体的鸟类,绝非前贤理解的=布谷鸟(杜鹃)。

似乎是猫头鹰或乌鸦,而乌鸦为纯黑色,最优选择是猫头鹰。但猫头鹰不吃腐肉,均排除。

最出名的是秃鹫,喜食腐肉。但秃鹫每次产卵一枚,不符合本诗七子。也应排除。

乌鸦每次产卵3-5枚,也应排除。喜鹊每次产卵5-8枚,符合。由于喜鹊与乌鸦其实是同类,喜鹊是鸦科鹊属鸟类,乌鸦是鸦科鸦属鸟类。两者习性相近,在战乱年代,乌鸦与喜鹊都会成群结队出现,清理尸体。和平年代见不到此类悲惨景象。

杜鹃(布谷鸟)每次产卵2-5枚,再次排除。

不过,喜鹊在诗经中多称之为:鹊。存疑。

猫头鹰品种很多,体型大的每次产卵较少,体型小的每次产卵较多,而且猫头鹰羽毛驳杂,符合鸠字。其中,短耳鸮是中国常见品种,每次产卵3-8枚,符合本诗。中国常见的另一个品种:长耳鸮,每次产卵4-6枚,不符合。

所以,本诗的鸤鸠=短耳鸮,虽然猫头鹰(鸮)并不吃腐肉,但吃老鼠,而老鼠吃腐肉,猫头鹰在的地方存在老鼠和腐肉,所以古人们误以为猫头鹰吃腐肉,后引申为不详。本诗的鸤鸠之鸤应该也是此类误解所致。鸤鸠之鸠,指的是羽毛驳杂,有花色,所以前贤多将其误解为杜鹃鸟(布谷鸟)。

2、桑-梅-棘-榛,营造的应当是墓园景象,可参考诗经第141篇【墓门】:

  1.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2.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其中,棘-梅-鸮,共同营造了陵墓不安的境况,暗喻了王室政治后继无人,新王不法古,政治遗产无人继承,犹如墓园无人打理。

既然这些意象本诗亦有,梅、棘、鸮(鸤鸠),本诗多了一个榛树,而荆榛一词为固定搭配,均表达荒凉景象,因为都是低矮的灌木丛,喻义荒凉之地。

可见,本诗与诗经第141篇【墓门】属于同类作品,讽刺诗,讽刺王室政治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具体分析,见:诗经141-2墓门注释1;诗经141-2墓门注释2;

3、其仪一vs 其仪不忒,形成排比,应为近义或同义。

一=不忒,也即,一-忒是一对反义词。一=始终如一。忒=不一致。

其仪不忒,这个词在先秦著作中,也有写作:其仪不貣(贷),如,【管子】。

【易经】也有类似的用法:四时不忒。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管子】中的其仪不貣=其仪不贰的误写。段玉裁认为:貣-贰二字相近,意思相近,所以管子或其弟子通假。段氏这种观点,现在的学者也有,我以前批判过,见:貳並非/貣的訛字;经学勘误:不贰过→不贷过;

就本诗而言,我认为:其仪不忒=其仪不貣(贷),其中貣(贷)=转移、偏离,类似欧洲语言deviate(偏离、偏差)。而且欧洲deviate=de+via演变而来,其中,via=道路,途径,de=偏离、偏差。由此可见,汉语的貣(贷)与欧洲的de应该同源。

此外,忒从弋,古音di;貣(贷)从弋,古音di,两者本来也是用了同一个声符,两者的义符不同而已,忒从心,与心情有关;貣(贷)从贝,有金钱有关。但两者也有相同的内涵:心情迁移 vs 货币迁移。所以,无论忒、貣(贷),均有更早的同一个来源:位移、迁移、移动、转移、偏移。

而且诗经中,有多处用作:不忒。例如,

①诗经第256篇【抑】: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②诗经第300篇【閟宫】:龙旂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③本诗,诗经第152篇【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将三例全部替换为忒→貣(贷),并无不可。转移-偏移-偏差,都是近义。贸然将忒释读为差错,太过引申了。将忒=差错,最早可见于三国张揖【广雅】。

忒,差也。—— 【广雅·释诂四】

我认为,张揖将忒=差错,应该是他参考先秦文献所作的意译,并不知道忒-貣(贷)的本义为迁移。

4、在了解忒=貣(贷)=转移、动摇、偏移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词:

(1)结,在诗经中出现多次,多为郁结之义,例如,

①诗经第147篇【素冠】: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②诗经第192篇【正月】: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

③诗经第225篇【都人士】: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④本诗,诗经第152篇【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⑤诗经第156篇【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中,例句①②③均为自动词(不及物动词),vi,或形容词,指的是心情郁结、忧愁。

例句⑤为他动词(及物动词),vt,指的是打结、打扣。

例句④从词性或语法上看,应与例句①②③同义,为心情郁结、忧愁之义。但放在本诗中,显然不太合理:行为坚定不移,与心情郁结相关吗?

在现代语境下,似乎不相关,但思考一下,还是有关的:心情郁结,是因为固执,想不通一个道理,这与坚持真理本质上是一种品质。俗话为:死心眼儿。

在英文中,也有近似的词:fixed idea,固执、偏执、执著、成瘾等意思。=法文: idée fixe

这样看来,中西方对此逻辑是一样的,打结,本身就是为了固定、稳定,引申途径如下:

①名词绳结→动词打结→自动词或形容词郁结→形容词忧伤

②名词绳结→动词打结→自动词或形容词郁结→形容词固执→形容词坚定不移

③名词绳结→动词打结→动词稳定、固定→形容词坚定不移

(2)正是四国。

其中,正=纠正、匡正。是=对=校对。也即,正=是,均为动词,=匡正。

国(國)=域,在诗经中,或-國-域均为i韵。或从戈,古音co,造字之初应为o韵,但发生了i o二象性。或-國-域在现代汉语中均为o/u韵,可见经历了音变轮回:o→i→o。这种轮回情况虽然罕见,但并不是孤例,例如,有-右-友,从手,古音do,但在诗经中为i韵,在现代汉语中为o韵,也发生了轮回:o→i→o。

诗经152-2鸤鸠注释2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2.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3.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i

□□□□,□□□■。□□□□,□□□■。□□□■,□□□■。i

□□□□,□□□■。□□□□,□□□■。□□□■,□□□■。i

□□□□,□□□◆。□□□□,□□□◆。□□□◆,□□□◆?ng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可能为讽刺诗,隐喻手法与诗经第141篇【墓门】相同,均讽刺政策不稳、人亡政息、新王不遵古法。但是,本诗大篇幅在描绘一个持之以恒的君主。那么,本诗究竟是讽刺诗,还是赞美诗?我认为毛诗的评价是妥帖的,本诗仍然是讽刺诗。因为现实的君主不遵古法,导致政策前后不一致,宗庙不安宁,所以诗人才渴望出现一个始终如一的君主,能够坚持美好的制度,作为天下的正统,永世不灭。可是,世上哪有不变的法,哪有万年的王室?

所以,这种讽刺和悲剧意味通过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就更加浓烈。但毛诗序:「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毛氏认为本诗讽刺的是一个执政不一的君主,对此,我认为太狭隘了。政令不一,可能是新旧交替,如变法,如新君登基,未必是同一个君主在不同时期的不一。

古今中外,人亡政息的例子数不胜数。可见诗人之讽、之叹穿越时空,带有永久的警示意义。

这一节分析其他难点字词:

1、其带伊丝vs其弁伊骐。其中,带-弁,丝-骐,形成类比,应为同类。

(1)伊从尹,尹从十,古音ding或di,因为十存在鼻音和脱鼻音两种形式。见:十=针本字考;十古音ding,与日耳曼ten、希腊deca同源;册=简本字考、音变考、义项流变考;思-怱-悤-总同源考、思=想本字考;诗经129-3蒹葭上古音大概;

可以推测:伊尹二字,最初都应有鼻音,伊从尹。但后来鼻音脱落。

如果尹从十,古音ding,那么,甲骨文画的是手拿针砭,可能是医生,那与管理者有什么关系呢?

可能在上古或史前时代,巫医属于神汉,掌握着普通凡人与神灵和祖先的沟通桥梁,所以属于早期人类的统治者、管理者。

这里取伊di,而非ding,考虑到当时可能已经鼻音脱落。

——节选自【诗经129-3蒹葭上古音大概】;

由于伊从十,古音di,所以后世的经学家将其附会为各种通假字,有人认为=繄、是。

我在诗经第24篇【何禯】中,将伊=之,古音di。见:诗经24-4何禯今韵;诗经24-2何禯注释3;

在本诗中,伊=之,似乎解释不通。其带伊丝,其弁伊骐。→其带 丝,其弁 骐。

因为带-弁为服饰,丝-骐应为材质,可以说丝之带、骐之弁,不可以说带之丝、弁之骐。

再放到诗经第24篇【何禯】:「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可以看出,以前理解的维丝伊缗=维丝之缗,也许是错的,其实也可以分析为:维丝伊缗=维缗之丝。丝之缗=丝线的合股,缗之丝=合股的丝线。都说得通。

那么,本诗的伊=?从语法结构上讲,丝为带的材质,骐为弁的材质,这属于定语后置,那么伊就是定语后置的功能词。

其带伊丝=其丝带,其弁伊骐=其骐弁。如果解释为定语后置的语法助词、功能词,这就落入了虚词、语气词的垃圾箱窠臼。不建议做此解。

伊=以,古音di,可以这样理解:其带伊丝=其带 丝,其弁伊骐=其骐 弁,指的是以丝(为)带,以骐(为)弁。

这样释读的话,以(伊)为介词。这种介词用法,在诗经中多有出现,例如,

①诗经第35篇【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②诗经第49篇【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兄/君!

③诗经第50篇【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④诗经第53篇【干旄】:彼姝者子,何以畀/予/告之?

⑤诗经第58篇【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⑥诗经第64篇【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瑶/玖。

⑦诗经第95【溱洧】:赠之以勺药。

⑧诗经第98篇【著】: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⑨诗经第128篇【小戎】: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

2、骐=骐骥,指的是良马,这里用作材料,指的是马皮,骐骥之皮,用此材料制作的帽子。

其弁伊骐=其弁以骐=其弁以骐皮=其弁乃以骐皮制成。

以往有的经学家将骐=綦、璂,指的是皮件缝合处的玉饰。有的经学家认为:骐=棋盘的花色(这也是骐骥一词的词源,骐为黑白相间毛色的良马)=黑白相间的颜色。

我认为骐作为材质最符合语法,带-弁类比,丝-骐类比。骐=骐之皮=马皮。

3、胡=何,通假字。疑问词。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校正国人,何不万年永续?

这种反问也揭示了诗人描述的明君是一种奢想,因为明君不常有。何不万年?说明现在没有明君。呼应了前面关于猫头鹰在荆榛丛生的墓园筑巢的败落景象。

诗经152-2鸤鸠注释3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2.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3.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i

□□□□,□□□■。□□□□,□□□■。□□□■,□□□■。i

□□□□,□□□■。□□□□,□□□■。□□□■,□□□■。i

□□□□,□□□◆。□□□□,□□□◆。□□□◆,□□□◆?ng

附注:

前两节分析了本诗的主旨:讽刺诗。以猫头鹰在无人看守的墓园筑巢,喻义宗庙失守,朝政败坏。诗人用大量笔墨描绘了明君应该是什么样,但结尾感叹:何不永存?一语道破这是一场梦。这样的明君别说现在没有,就算有,也不能一直有。呼应了开头的破败意象,暗指国内政治混乱,国君失策,上行下效,百姓也是不正之人。

这里再分析一下其他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1、梅,在现代语境中,多是吉祥之义,如梅竹兰,代表君子。梅花香自苦寒来,比喻承受磨炼的人才。日本更是以梅(樱)作为国花。但在诗经中,梅未必是褒义。例如,

①诗经第141篇【墓门】: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其中,梅树在墓园中,代表了问题制造者,因为果树在墓园中不是吉兆,现代民俗仍然如此,因为路人会去摘果,打扰了墓园的安宁,并有外人干预王政的隐喻。这里是贬义。

②诗经第130篇【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其中,梅树代表人才。这里是褒义。

③本诗,诗经第152篇【栅就】: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棘/榛。

其中,桑-梅-棘-榛,形成类比,营造了悲凉之境,也就是墓园无人打理之象。暗喻王室衰败,子孙凋零。是贬义。

④诗经第204篇【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其中,梅对应于嘉卉,是嘉卉的一种,显然是暗喻人才,是褒义。

⑤诗经第20篇【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其中,梅树代表人才,是褒义。

综上可知,在诗经年代,梅=人才,这是一般的象征义,是褒义。但在涉及宗庙、王庭的变故上,梅代表了祸害,是贬义。初看,这似乎矛盾,细想下来,其实是统一的,因为在国君强势之时,人才为朝廷所用,朝廷是伯乐,人才是骏马。所以人才是褒义。但在国君弱势之时,人才觊觎或僭越王位,人才就成了王陵里的果树,打扰了墓园的主人,喧宾夺主,所以就成了贬义。

梅=人才,是褒是贬,全看国君的态度和处境。国君强,则人才褒,国君弱,则人才贬。

2、榛,与梅的象征意义处于同样处境,在诗经中大多是褒义,但在本诗中,显然是贬义。例如,

①诗经第38篇【简兮】: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其中,榛是山上产的,代表高级人才。苓是水里产的,代表低级人才。为褒义。

②诗经第50篇【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 (桑)。

其中,榛-栗都是坚果,实际上指代有用之材,喻义上指代有用之人、人才。都是褒义。

③诗经第219篇【青蝇】:

  1.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2.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3.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其中,樊-棘-榛,形成类比,应为近义,营造了一种荒凉景象,为贬义。结合诗文的后面:谗人,可知青蝇=谗人,榛是青蝇聚集之所,为贬义。可能喻义朝臣的帮派。

④诗经第239篇【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其中,榛-楛应为旱麓之树,虽然矮小,但仍属有用之材。应为褒义。旱麓喻义贫瘠小国。目前尚未注释到第239篇,聊浅谈。

综上可见,榛在诗经中大多喻义人才,但有时是贬义,可能喻义朝廷中拉帮结派的大臣。不过,与梅的褒贬义引申相近,一个人才在君主眼中是好是坏,关键在于君主的判断。君主强大了,人才都为君主所用,所以人才就是褒义词。当君主弱小了,人才反而要挟君主,那么人才就是贬义词。

诗经152-3鸤鸠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di co di dong, ci di di di. do cong cong di, ci co ci di. ci co ci di, ding cu ci di.

2.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di co di dong, ci di di bi. do cong cong di, ci di di di. ci di di di, ci bing di ci.

3.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di co di dong, ci di di di. do cong cong di, ci co bi di. ci co bi di, ding di di ci.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di co di dong, ci di di ding. do cong cong di, ding di ci cong. dong di ci cong, cu bi cong ding?

□□□□,□□■□。□□□□,□□■□。□□■□,□□■□。i

□□□□,□□□■。□□□□,□□□■。□□□■,□□□■。i

□□□□,□□□■。□□□□,□□□■。□□□■,□□□■。i

□□□□,□□□◆。□□□□,□□□◆。□□□◆,□□□◆?ng

附注:

1、鸤从尸,古音存在ding、di两种形式,这里均可,取di。见:诗经15-2采萍注释3;诗经15-1采萍押韵;诗经15-4采萍今韵;诗经138-1衡门押韵;诗经36-3式微上古音大概;

2、君从尹,尹从十,古音ding。而君古音cong,这里出现了c-d辅音混淆,也出现了i o元音二象性。这里取cong,便于理解。以前分析过,见:群母非三等是何时、如何、为何消失的?;

3、结从吉,吉从士,士从十,古音di。结今音jie,可推定古音ci、cu。这里出现了c-d辅音混淆,也出现了i o二象性,不过i→ie的双元音化也是存在的。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取ci。以前分析过,见:诗经第122-3无衣上古音大概;

4、伊从尹,尹从十,古音ding、di两种形式,这里取di。见:诗经129-3蒹葭上古音大概;诗经95-3溱洧上古音大概;十=针本字考;十古音ding,与日耳曼ten、希腊deca同源;思-怱-悤-总同源考、思=想本字考;册=简本字考、音变考、义项流变考;

5、弁甲骨文金文均为象形字,不表音。今音bian,根据周音理论倒推,古音bing。

6、仪(儀)从義,義从我,我从戈,古音co。发生了c→零化,o→i 元音二象性。

7、忒从弋,古音di。=貣(贷)的讹字,或通假字。本义为转移、偏移。

8、榛从秦,今音ts'in,可推定古音ding。以前分析过,见:秦=捻本字考 、秦=打的本字考;

9、年从千,千从人,千古音ding,人古音cing、cong。可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c→d,i o二象性。

10、万(萬)甲骨文为象形字,画的是蝎子。不表音,但可以根据其他字推定,迈(邁)mai、蠆chai,推定萬最初为b辅音,发生了b→d辅音演变,b→w辅音演变是容易理解的。

此外,简体字万,在甲骨文中也存在,从人,可推定古音cong。

再者,根据集韵,蝎读作hong,可推定古音cong。

可见,萬字和万字作为数量词时,已经具有鼻音,可能古音cong,也即当时蝎的读音。蝎为后造字,从曷,曷从曰yue,古音co,可见已经发生了鼻音脱落。也即,萬最初指的是蝎子,读作cong,后来这个读音假借为万(从人,古音cong)字的正字,萬万并存,表示数量词,一百的一百。而另造蝎字,表示鼻音脱落之后的萬(cong→co)字。

但在萬-万并无通假的更早年代,萬应为i元音,b辅音,例如,邁mai,后世在萬组字上也存在一系列演化,例如,b→d:蠆chai、躉dun。

由此可见,萬-万指代数量词时,古音可能为cong。距离最初的古音bi,发生了很多演变:b→c,i→o,鼻音化。是非常复杂的演变,经历了很长时间。这里取cong。见:孔子音准-16;

11、正从丁(顶),古音ding。

以前分析过,见:是=嫡本字考、是=提本字考、是=偍趧踶(踢)遈本字考;是=嫡本字考、正从丁(顶)古音ding;

诗经152-4鸤鸠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2.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 丝。其带 丝,其弁 骐。

3.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 。其仪不 ,正是四国。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 不万年?

□□□□,□□■□。□□□□,□□■□。□□■□,□□■□。i

□□□□,□□□■。□□□□,□□□■。□□□■,□□□■。i

□□□□,□□□■。□□□□,□□□■。□□□■,□□□■。i

□□□□,□□□◆。□□□□,□□□◆。□□□◆,□□□◆?ng

附注:

1、胡→何。通假字。疑问词。

2、忒→贷(貣)。通假字。转移、偏移。贷-国,在南阳方言中,押韵ai。但棘ji仍然不押韵。

3、伊→以。通假字。介词。

以上只考虑了古今字、通假字,并未考虑古今音变。可视为版本一。

以下根据古今音变,针对韵脚进一步修订:

4、第一阕的韵脚:七-一-结,在现代汉语中,七-一押韵i,但结ie不押韵,需要修改。

结→系。近义词,打结。同时,在现代汉语中,七-一-系押韵i。

5、第二阕的韵脚:梅-丝-骐,在现代汉语中,丝-骐押韵i,梅ei不押韵,需要修改。

梅→李。虽然树种不一样,但都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再者,俗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瓜田李下。都与本诗的意境相合。李子树和梅子树一样,都能引起路人采摘,从而打扰到主人。同时,在现代汉语中,李-丝-骐押韵i,是完美的替代。

6、第三阕的韵脚:棘- (忒)-国,在现代汉语中,押韵混乱,需要修改至少两个字。

①国→海。四国→四海。近义替换。例如,俗语:放之四海而皆准。四海为家。四海=四方,与本诗表达的意境相同。完美的替代。

②棘→檡zhai,一种荆棘,古语不详。近义词替换。同时,在现代汉语中,檡-贷-海押韵ai。不错的替代,但檡为冷僻字。

③棘→柴。有所区别。柴不是特指一种树木,而是泛指枯树枝,柴火。但较为常用。可以备选。

7、第四阕的韵脚:榛-人-年,在现代汉语中,榛-人押韵en,年ian不押韵,需要修改。

万年→永存。近义替换。存un=uen,在现代汉语中,榛-人-存押韵en,不错的替代。

所以出现版本二,20240119下午17:48

(一)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 兮。

2.鸤鸠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带 丝。其带 丝,其弁 骐。

3.鸤鸠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仪不 。其仪不 ,正是四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 永存

(二)

1.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 兮。

2.鸤鸠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带 丝。其带 丝,其弁 骐。

3.鸤鸠在桑,其子在 。淑人君子,其仪不 。其仪不 ,正是四

4.鸤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 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