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辛弃疾的两首佳作,托物寓意,文采非凡

2024-04-25国风

南宋时曾涌现过很多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生于乱世,壮志难酬,经常借助诗行,排遣心中的痛苦和愁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年轻时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也在南宋文坛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辛弃疾中年时因为遭受排挤、多次被贬,难以实现年少时的梦想。惆怅之余,他只好借酒消愁,赋诗感怀。稼轩虽然满腹愁情,可是有些话又不能直言不讳,所以他便强忍悲痛,采用极其含蓄的文字,希望人们可以理解他的苦衷。下面介绍辛弃疾的两首七绝,托物寓意,展现出非凡的文采。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南宋绍熙四年春,辛弃疾在福州担任福建提点刑狱,此后被召还京。诗人在途中顺便拜访大儒朱熹,并与其同游武夷山,归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棹歌 ,指划船时唱的歌; 朱熹 号晦庵,人称晦翁。

诗的大意是 :武夷山上有很多高耸入云的巨石,其中一些已经缺损残破,可想而知,估计千年之后,它们将会消失殆尽。人世间正需要这样的擎天之柱,可惜这些巨石在此经常遭到风吹雨打,实在是无奈之事。

首句中的「 亭亭 」表达高耸的模样,「 」指侵蚀的意思。次句里的「 悬知 」,指预料的意思。诗人由巨石被风雨侵蚀,想到很多有志之士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会无端遭受陷害,从而为下文打下铺垫。

后两句抒发感慨,擎天柱象征着国家的人才、民族的脊梁,危急关头可以顶天立地,不让天塌地陷。乱世中正需要大量文武兼备的人才,而辛弃疾本来就是这样一位英才,可惜他经常被安排到后方,根本没有沙场点兵的机会。

诗人万般无奈,只能叹息自己命运多舛,就像遭受风雨侵蚀的巨石。这首诗托物寓意,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不能任人唯贤的愁情,诗人更悲叹余生再无重整山河的机会。

送剑与傅岩叟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傅为栋 ,字岩叟,江西铅山人,曾为鄂州州学讲书,与辛弃疾有交往。这首吟咏宝剑的诗作,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路的悲愤之情。 莫邪 ,古代宝剑名。 楼兰 ,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一般泛指西北边境的敌军。

作者在开篇介绍了自己赠送给对方的宝剑,它就像古代的莫邪剑,三尺之长,寒光闪闪,如果携带其上阵杀敌,一定显得威风凛凛,令人胆寒。如果在夜深人静时挑灯细看,甚至更能感受到一份神奇。

稼轩对这把剑如此了解,说明它一定陪伴诗人很久了。可是问题来了,诗人为何要将其送出去,而且对方还是一位不能上阵杀敌的文人?读者有此疑惑,也让人遐想。

后两句说出了赠送的原因,稼轩说这把宝剑原本是杀敌利器,可是因为远离前线,它对自己不仅没有什么用途,而且每次看见它还会感到伤心,不如送给朋友,挂在他的书房里与古琴作伴,不必带着它前往边境杀敌。

其实诗人心里必然非常不舍,对方也一定懂得稼轩这番话的深意 ,估计傅岩叟不仅不会笑纳,而且还会耐心地劝说和安慰辛弃疾,毕竟来日方长,或许以后这把宝剑还会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沙场。全文措辞委婉,彰显出诗人不凡的文采,也抒写出作者难以言表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