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有着怎样丰富的艺术作品内在视域?

2024-03-28国风

文字/编辑:爆爆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是艺术哲学最基本的问题,而 作品的内在视域是一种呈现生存体验的力量 ,也是艺术作品最终得以存在的力量。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作为千古名篇,以无限时空作背景,站在 历史的、哲学的高度 上,探索和思考宇宙人生,从而超越了一己的、生命的有限,获得了宇宙的永恒,展现了此诗内在视域的广阔。

前面也聊了很多关于陈子昂的其它方面,例如其诗歌特点,其主张等等,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走进陈子昂的具体诗作——【登幽州台歌】。

在这首诗作里,诗人表达了自己满腹才华,却 报国无门、知音难寻的凄凉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却是古往今来那些 雄心万丈、志存高远的大丈夫们 经常遇到的,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诗中对人生苦短且易逝,时空永恒且无限的深深感慨,使得此诗具有了新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哲学意义和普遍意义上的对于生命的思考。

因此,【登幽州台歌】作为千古绝唱,有其丰富的内在视域。

一、境界雄浑,基调悲壮

唐诗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作为意象,种类丰富的同时,又使唐诗的艺术内涵得到了升华。

唐诗中的意象,通常是真实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诗人的艺术处理、变形,以及升华而形成的。

与唐代其他诗歌采用意象不同的是,该诗中并没有出现实实在在的物,但 诗歌句句不离该物象 ,诗歌也是在该物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该物象便是幽州台,幽州台只在诗歌题目中一带而过,诗歌内容在并未对其展开具体的描述,采用的是一种 「虚中见实」 的意象营造技巧。

【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点明的是诗人生不逢时的尴尬境地,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已经不可再见,后来的贤明君主又不知在哪里。

后两句诗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在这茫茫宇宙中, 诗人对自己的渺小更感孤独 ,不免悲从中来,独自落泪。

前两句是 从过去到现在 的角度来看,感觉到了岁月的漫长;第三句是 从高处往下看 ,感觉到了空间的广阔。

在无尽的时间和空间的衬托下,整首诗写出了诗人心中郁积的寂寞和哀伤。

我们看了此诗,就会感到一种深沉的凄凉,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画面: 幽州台高高矗立 寂寞的诗人倚栏而唱

短短四句诗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而「高台」这一形象的运用,构成了这首诗 特有的叙事空间 ,站在高台,目光所及之处,便会产生一种浩瀚苍茫的感觉,眼前所见,往事如烟,便感到孤独无助,凄凉落泪。

这时,「幽州台」由虚转实,再由近至远,从而引发了诗人特有的感情经历,产生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艺术效果。

二、悲凉的生命意识

在【艺术问题】中, 苏珊·朗格 提出了文学作品是「生命的形式」的说法。

她认为文学作品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载体,文学作品也常常体现出作者的生命意识。

我国古代的文人大家们也常常把生命意识融进自己的作品中,如【诗经·蟋蟀】中的「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和「今我不乐,日月其迈」,【诗经·车邻】中的「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钱锺书 在【管锥篇】中也指出:「虽每章皆申‘好乐无荒’之戒,而宗旨归于及时行乐。」
这些作品表面都在探求及时行乐,看似颓废消极,实则 暗含对个人生活的关怀,人生苦短,岁月如梭

正是因为人生苦短,才及时行乐,正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陈子昂是封建社会造成的 悲剧文人志士 中的代表人物。

王夫之评价他是「大臣」之才。他也自诩有济世安人的雄才大略,在他早期的奏疏中,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杰出的人才,在其入了官场之后, 却始终不受重用 ,几次进言,都被拒绝。

在三十四岁的时候,他还被 关进了监狱

所以,当他登上幽州古台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燕昭王这位礼贤下士的明君,一种强烈的生不逢时的悲哀感涌上心头,让其生出了一种 既无古人,又无来者 的感觉,这是对古代君臣关系的向往,也是对后来者的一种无奈。

这几句如同诉说的诗句,流露出诗人对生命意识的思索。生命意识是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终极审视。

总体来看,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其主题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他在【感遇】中将自己比喻为 「幽独」中的「兰若」 ,孤芳自赏,悲叹岁月流逝,虚度年华。

他在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二 里,声嘶力竭地大吼:「昭王安在哉?」
结合这首诗,在这种哀伤的情绪宣泄之中,从陈子昂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活有着满满的热情,他用一种乐观、奋发图强的精神追求着生活的真理,这也是其生命意识的集中体现。

诗人对人生的自觉,不但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而且表现在其诗歌理论上。

前面我们提到,陈子昂 反对「齐梁诗」,提倡「魏晋风骨」 ,为唐朝的诗歌发展扫除了障碍,诗人认为齐梁诗「逶迤颓靡」的诗风侵蚀了人的生活意念而形成的一种与之对应的诗学观点,也是陈子昂生命意识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三、庄严的宇宙意识

诗人的生命意识常常是在对宇宙世界的审视中产生的。

时间易逝,天地的广阔都容易引发诗人的感伤情绪,人生须臾,人类渺小。

因此,古往今来对于宇宙和人生有所观照的作品屡见不鲜。

人们在面对无尽无限的时空所组成的世界时,产生的关于反思人生或者生命的一种认知与感觉就是宇宙意识。

纵观古今,文士们对「天地」的认识,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像哲人一样追寻「天地」的根源,而是往往 伴随着生命的自觉 ,对天地进行审视。

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呈现出朦朦胧胧的宇宙意识了。

蜉蝣的生命短暂与沧海的广阔无边,人生的须臾与长江的无穷相比,最容易让人产生对天地万物、宇宙世间的思索。

人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常常伴随着对宇宙意识的探寻的, 天地是广阔的 时间是永恒的 ,而吾生须臾,强烈的对比之下,人越发显得渺小无力。

在古乐府诗歌中,宇宙生命意识有着很好的传承。

初唐时期的诗人们对宇宙生命意识的探索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如王勃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

总体来看,陈子昂的宇宙意识跟初唐时期的诗人们一样,是一种 明确的、自觉的探索

因此,他的作品中也常常包含着浓浓的对宇宙意识的探索。

其作品中 直接书写宇宙 的就有六处。

显然,「宇宙」这个概念,在陈子昂的创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了。

作品不包含「宇宙」这两个字,却能体现出诗人强烈的宇宙意识的作品也不胜枚举。

此外,从陈子昂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 社会责任感很强 的文人,他关注现实,感怀过去,体悟历史的兴衰,所以,他的宇宙生命意识,除了思索个体、生与死的含义外,还包含着关于社会、历史,以及哲学等含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继承了唐初对天地时空的认识,进一步 扩展了 对宇宙意识的认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歌虽然只有二十二个字,但它表现出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态和情感。总之,陈子昂诗作中的 「庄严的宇宙意识」 被直接被点明出来。

当诗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孤独地站在那里看着这天地之间,一股悲凉的情绪袭上心头,宇宙浩瀚,人生苦短,岁月如梭, 虚度时光的感觉 越发强烈。

到了这个时候,诗人在这强烈的宇宙意识觉醒中,爆发出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再也控制不住,变成了两行泪水流了下来。

在无尽的空间中,陈子昂从历史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对天地间的生命进行了审视,对其进行了反思,最终,他超越了一己生命的极限,获得了 天地万物的永恒性

崇高的悲剧感

陈子昂坚持不懈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却又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那雄心勃勃却难以实现的失落与不甘,从他那首【登幽州台歌】的寥寥四行中迸发出来。

【登幽州台歌】中还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悲哀,它既是一种 个体的生命悲哀 ,又是一种 封建主义的政治悲哀 ,也是一种 时代的悲哀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诗歌。

许多学者都从中国文学的「时间意识」「天人合一」等概念出发,来讨论这首诗歌的宇宙性,或者是在无尽的空间与有限的人生之间的反差中,体会到了诗人那种孤独的感觉。

在时间维度上, 「前无古人」指的是过去 ,像燕昭王这样的英明君王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后无来者」指的是未来 ,谁也说不准。

至于目前的时间,也很难确定。

第三句展现出的是诗人登台之后,极目远眺,看到了空间的广阔与无穷尽。一种悲凉的情绪袭上心头,虚度光阴的感觉越发强烈。

到了这个时候,诗人在这强烈的宇宙意识觉醒中,爆发出了巨大的情绪波动,最终化作了两行清泪。

而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 当下的时空中 进行的。所以,在前后漫长的时间和空间的反差之下,个人的生命显得非常短暂和微不足道。

然而,在对现实的描绘中,诗人这份悲哀、无奈、寂寞和愤怒的情绪被加强和扩大,并深深地震撼和感染着无数的读者。

所以,在这个时候,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句,虽包括了将来,却忽视了现在,其实「现在」这两个字,却是隐藏在最后两句的。

它是一种在现实中找不到归属的落寞,它是一种 对现实的讽刺、反思与谴责

【登幽州台歌】在 时间上的模糊 ,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它所处的背景,使得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登幽州台歌】的时代背景被冲淡使得诗人的悲愤情绪更容易引发众多落魄的文人的共鸣,正是这些共通的感觉,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更为普遍的,无法形容的迷惘与认同。

它突破了诗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性的限制,因此,它也就成了人们 生命与精神 的一种标志。

这样的雄心壮志,却没有什么成就,由于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承认而产生了 孤独感与迷惘感 ,这是一种易于升华为群体悲剧性感受的普遍现象。

作品的内在视域是一种呈现生存体验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作品的存在最终得以实现。

总结:

作品的内部视域 是人类性灵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艺术想象的最高表现形式,它带来了一种东西,一种几乎无法形容的、非常真实的东西,是构造 「作品存在」 的东西。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以其雄浑的境界、宏大的艺术图景、悲凉的生命意识、庄严的宇宙意识、崇高的悲剧性,表现出一种 超越时间与空间 的超然存在的力量与价值。

诗句中,悲凉的生命意识与庄严的宇宙意识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正是在这碰撞中凸显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 「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等主题,也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 经久不息的审美力量 ,从而使得阅读和体味【登幽州台歌】成为一种经典的心理体验,并在后世引起了普遍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陈子昂.陈子昂集[M].徐鹏,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董诰,等.全唐文·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27.

[3]曹旭.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 版社,1987.
[5]王运熙.陈子昂和他的作品[J].文学遗产增刊,1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