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魏晋时期为何盛行玄学?

2024-08-31国风

魏晋时期盛行玄学,是因为在汉末时期,儒家思想失去了指导意义。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开始盛行,而统治者也助推了玄学的发展。最后,玄学、清谈成了士人群体的文化活动。

魏晋玄学的盛行,是因为经学的衰落。在经学无法服务于社会的时候,玄学趁机取而代之,成了士人群体的主流思想。

在汉武帝时,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董仲舒上书,请求「独尊儒术」。经过董仲舒修改过的儒学,即维护了君权,又特化了王权。如此一来,自然是符合汉武帝心意的。

而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后,本家的经卷典籍自然也受到重视。学习儒学的人越多,对于经典的解读也就越多。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以竹简为主要书写载体。竹简重,可书写内容少,所以对于作者而言,就要言简意赅,这也是后人评价先贤「微言大义」的原因之一。

言简意赅也好,微言大义也罢,总归是将思想传了下去。但是,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整个汉朝的书生眼里,这些言简意赅的经典,又会是多少个样子?

为了能够记载更多的话,作者恨不得两个字并作一个字。若是没有当事人的讲解,有些地方是容易出现歧义的。

而这,也就是后来诸多学派产生的原因。没办法,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版本越传越多。

到了东汉末年,儒学逐渐走向了经学化。对于一部儒家经典,往往要用几十、上百万字来注解。这种繁琐化的倾向,在早些时候就有苗头,只不过没这么夸张。

经学不但是对经典的注解,其中也掺杂着当世的思想。比如说阴阳学硕、神学思想。

这也不奇怪,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统治者提倡的。对于东汉而言,法典、礼乐制度、年号、祭祀……这些都要参照谶纬学说。

谶纬这门学说,虽然包含天文地理,历法时令,但也仅仅是包含,并不深入。而他之所以包含这些,就是因为要搞迷信。

是的,这门学说就是迷信,弄些「夜观天象,知天下大事」的样子。当然了,在封建时代,迷信也不算什么毛病。毕竟万事都要有个依靠,找不到科学,就只能用迷信凑合一下了。

而且,汉光武帝刘秀本人,就是以谶纬立国的。夸张点来说,这玩意甚至算是国字号的。

但是,这种迷信的思想,却蔓延到了儒学经典中。如此一来,本身就趋向于繁杂的儒学,就开始宗教化了。

经学逐渐繁琐,儒学也要变成神学。如此一来,经典中的道理,不但难以掌握,更是难以运用到实际之中。

慢慢的,东汉政府逐渐开始腐朽。当然,这并不全是经学的过错。只能说,在这一众因素之中,经学并非过错最大的那个。

但思想总是要更正的,不然难免后患无穷。有识之士们也知道这点,他们开始批判经学,企图让其回到正轨。但在批判的过程中,却给了新的思想生长的机会。

政治腐朽,官场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昏庸无能……当时的社会,逐渐走向了礼崩乐坏。

而这,又导致了儒学的衰落。甚至有些人产生了「儒学救不了大汉朝」的思想,转身投向了别的学派。

毕竟,儒学讲究的是名教礼制、三纲五常,宣扬的是达则兼济天下。但是在那样的乱世中,儒学所教导的一切, 似乎并不符合实际。而礼崩乐坏的现实,也让学子怀疑自己所学的一切。

所以,在这个裂变的时代,儒学也没办法继续通知人们的精神了。不但如此,就连他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儒学思想崩塌了。并非土崩瓦解,而是不再统治人们的思想,不再掌控人们的风格。

当儒学的信仰分崩离析,思想也变得一盘散沙。失去了统一的思想主张,有没有官方的指导,人们只能自发地去寻找出路。

在对传统的否定中,人们开始探寻新的思想。儒学不再独尊,文化失去了头顶的那座大山,其他的思想文化,也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也缺乏安全感。虽然算不上朝不保夕,但每个人都在追寻及时行乐。

这也没办法,毕竟社会确实是这么个样子。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彻底卡死了寒门、平民学子的路。一条制度,完完全全的抹杀了人们的积极性。

对于那些底层学子而言,你有志向,有能力,有才华,那又怎样?你有出身么?没有家世,你再优秀,这辈子最多摸到人家的起点。

社会背景如此,儒学又衰落了。为了弥补精神的空虚,自然而然的,人们开始追求玄学。

在一中魏晋士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竹林七贤。他们往往聚在一起清谈。

所谓清谈,就是评论人物,评论时事。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谈玄学,毕竟是魏晋时期的风尚。

士人聚在一起,谈经论道,坐而论玄。闲谈之中,以【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为主,故称「三玄」。而「玄学」一词,就源自【老子】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

竹林七贤也有不同的主张,阮籍痴狂于老庄,山涛在老庄基础上杂以儒学,嵇康向往养生长寿……思想不同,但都是不拘礼法,肆意张狂的士人。

在清谈的过程中,这些士人也会创作自己的作品。在魏晋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这里独有的哲学思想,并在士人的作品中得以展现。

在艺术作品中,是悲观,是忧伤,是消极,是颓废。在他们的身上,是堕落,是张狂。但在这之下隐藏的,是新思想的涌动。这股思想来源于惨淡的现实,源自对传统三纲五常、名教礼制的否定。

这些名士,将自身所学都融入其中。探索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现实的解脱。并将自身置于「无规则」的世界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行散、饮酒、狂歌。

在最开始,清谈玄学是以儒、道为主。虽说儒学衰落,但毕竟还是曾经的老大哥,地位还是有的。而「道」则是新起之秀,在清谈中表现不俗。

后来,佛教也加入了清谈的大部队。一些僧人,在儒家和老庄的思想中,又加入了佛理。这一行为,即推动了玄学的发展,也推动了佛学思想的传播。

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是三家合一的产物,儒、释、道都掺杂其中。玄学吸收道家精神,调和儒道,是一种精致的哲理。

总体上来说,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包含两汉儒学内容的思想。这些魏晋名士,试图使用道家的思想精神,去解读儒家的经典,从而找到社会的出路。

出路找没找到先不提,在思想方面,玄学确实是一次进步。对于趋向于神学的经学,玄学就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

东汉年间的两次「党锢之祸」,造成了儒学的衰落,当然,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但的确造成了思想的混乱,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也让思想得到了解放。

汉末的那些思想家,揭露了经学的虚妄,将其还原到社会现实之中,再加以理性的归纳。

到了魏晋时期,玄学也吸收了这种思想。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玄学的基本框架。

所以,在玄学的理论中,虽然包含儒、释、道三家。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反神学的思想,是具有「无神论」的倾向的。

这些思想家们,用道家提倡的「自然」去思考问题,用「自然」的思维去理解儒家、佛教的思想。

甚至用「自然」的精神去批评人物,发展文学艺术。可以说,这种强调自然,崇尚清静无为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魏晋社会。也造就了魏晋名士率真、旷达的性格。

魏晋玄学,在本质上,象征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前被礼教束缚的,被规则压抑的精神,彻底的解脱了。

在传统被颠覆之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玄学」正式在这些作品中传达出来,并得以修正、发展的。

对儒家的反抗、对现实的不满、对礼教的驳斥,以及传统礼制的崩塌……这一切的一切,都标志着全新思想的诞生。这种思想,也就是玄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是活泼的。

虽然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魏晋玄学的价值还在被发掘。

总的来说,在魏晋时期,之所以能发展玄学,主要的因素还是政治。国家四分五裂,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在这样的社会中,面对着极大的压力,人们纵情山水,不再注重家国人们不再注重家国,而是重新思考个人。

所以,从发展背景上来看,玄学的出现、盛行,是一种时代的必然。在那个时代中,必须要出现一种思想,批判过去,发展个人,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