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时间:2024年1月27日-5月20日。地点:中华艺术宫(上海)。
中华艺术宫,【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这个展,前后去了2次,近200件作品,不少是我从未见过的,印象被刷新了。
第一次看到林风眠在50-60年代的桌面「静物」,以及70年代的「花卉」系列。吴冠中,则有一批画于70年代的小幅风景油画,出人意料。原来,他最好的作品是油画,不是水墨。
展览现场
与林风眠一样,吴冠中早年留法。他1919年出生,17岁放弃电机专业,转而投考杭州艺专,林风眠是校长,朱德群是同学。28岁赴法留学,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3年后回到北京,那是1950年,31岁。
展览所呈现的,基本是吴冠中回国后的作品,从50年代开始。
进入展厅,最先是一批50-60年代的作品。2张早年留法时的习作,颇好看。7张素描中规中矩。2张60年代初期的西藏女性人物肖像,倒没有苏派写实主义那种「习气」。衣服、脸部、头发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流畅,不生硬,有法国艺术里的「洋气」。唯头饰、耳环、项链,有点突兀。欧洲古典油画里,表现戴首饰的女子,自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范式。想来藏族姑娘作为新题材,用油画来表现,还没有形成模式。日后,陈丹青等人的「西藏画」,已经在苏派写实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成体系的「中国式道路」,现在看觉得太过时了。
巴黎郊外乡村,水彩画,吴冠中,1950年,图片来自中华艺术宫官微
西藏女乡长,油画,吴冠中,1961年,图片来自中华艺术宫官微(后一张)
【西藏祖画】之一,油画,陈丹青,1980年,图片来自网络
吴冠中几乎不画人物,林风眠也不画写实肖像,画人很危险,脸是一种表白,一种态度。回想50-70年代的人物画,似乎只有集体表情,所以到现在,一张脸也想不起来。1980年,罗中立超级写实的【父亲】横空出世,让人震撼。
【父亲】,油画,罗中立,1980年,图片来自网络
70年代,吴冠中在各地写生,画了一批油画风景。在展览里,这些作品让人难忘。依然还是「洋气」,油彩在画面上熠熠生辉,其细腻、精致的「物质感」,让人心生欢喜。这些油画,放在70年代,在一片黑蓝灰的日常里,应该是「小资」般的存在吧?这种「物质感」,是油画特有的魅力所在,吴冠中的绘画背景依然是法国路线的。他日后所说的「抽象美」「形式美」,已然初见端倪。
吴冠中的风景系列,油画,1970年代,摄于展览现场
然而到了80年代,吴冠中退步了。他自己说「到80年代水墨成了我创作的主要手段,数量和质量频有压倒油画之趋势……四十余年的油画功力倒做了水墨画的垫脚石。」
水墨是另一套语言系统,吴冠中在油画上的表现力,无法全然移植在水墨里,而最根本的是,他对水墨背后的中国画体系缺乏理解。
水墨的本质在于意境、气韵和格调,而其前提是修养。中国画非常早熟,极度斯文,因为引领者是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这个层面上,吴冠中的抽象水墨,很难与这种千年的审美标准对话。
其标志性的黑白水墨,以排笔、针筒滴洒等方式在大幅纸本上的表现,让人想起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里的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由于对纸本和水墨的了解和经验不够,画面很单薄,结构、层次、墨色、笔法都不够丰富。不得不提那符号化的红黄绿用色,与黑白水墨交替出现,中国画非常雅致的色彩系统,为何在他的画面里就看不见?曾经油画「洋气」的吴冠中,怎么水墨就这么「土气」了呢?如果说,这是一位现代大师对中国传统的回应,是不是有点缺乏说服力?
狮子林,纸本,吴冠中,1983年,图片来自中华艺术宫官微
吴冠中的水墨系列(局部),纸本,摄于展览现场
吴冠中曾经谈及的抽象问题、形式问题、笔墨问题,今日来看,都不是问题。绘画的边界都已打通,画家可以用任何方式,本质还是想法。
谈到笔墨,吴冠中曾经被质疑,他回应说「笔墨等于零」「笔墨只是奴才、应绝对服务于艺术家创作情感的表达。」展览中,晚期的吴冠中作品,都太完整了,与他成熟期类似,没有看到很大变化,也没有太多情感以及抒发。1991年,73岁的他,曾自己烧毁了一批作品,也许他眼中不完美的作品,倒是另有意境?
紫藤,纸本,吴冠中,1991年,图片来自中华艺术宫官微
人之家,纸本,吴冠中,1999年,图片来自中华艺术宫官微
大宅,纸本,吴冠中,2001年,图片来自中华艺术宫官微
2000年,82岁的吴冠中又画了一张小小的油画【双喜】,被单上的红绿格子以及喜字,线条自由、生动,有种不费力的韵味。他还是油画好。
【双喜】,油画,吴冠中,2000年,摄于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