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老人安葬后,遗像怎么处理比较好?能不能留着?答案来了!

2024-03-05国风

「亲人的离世,不是顷刻的暴雨,而是一生的潮湿」, 为了避免看到老人的遗物睹物思人,泪腺决堤,对待老人的遗物处理需要谨慎。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老人的遗像。

有的人在老人离世后,将遗像收藏起来,避免看到引发内心悲痛;有人则是将其置于祠堂,每日瞻仰遗容。

那么何种方式是最佳的处理办法,家里老人去世后正确流程是怎样,需要办理哪些程序呢?

一、老人遗像的处理方式

对待老人的遗像,摆放位置需要十分慎重。

因为当亲人离世之后, 裱着老人遗像的相框便成为了子女们瞻仰仪容,保存老人记忆的主体。

自古以来,我国家庭观念浓厚,对于去世老人的祭拜传统由来已久, 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每年多次的上坟仪式,包括不限于清明节、中元节、除夕、老人忌日等等。

此外,古时老人离世之后,还会在家中摆放灵位,其中书写老人名字以及生平年月,供子孙后代方便瞻仰。

古时家族观念浓厚,去世老人的灵位多会被专门收拢,也就是祠堂。

而随着现代的到来,灵位逐渐被遗像所取代,但在南方等家族观念比较浓厚的地区,将去世老人的遗像、灵位放进祠堂仍旧是传统,每年还会组织家族成员以及小辈们前来祭拜。

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很多人离开了生活的家乡,开始奔赴城市或者是其他地区生活,每年多次的参拜家族祠堂成为了难事。 这部分人往往会在自己的家里整理出一处角落,放置老人的遗像,每日祭拜。

关于家庭中遗像的位置选择同样很有讲究。

一般来说,将老人的遗像摆放在书房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其一书房是家庭中文化气息最重的地方,并且由于摆放的都是些书籍、笔墨纸砚等,不会存在油污,避免了遗像被油烟侵染的可能。

再者,书房的环境要相对安静。可以给予去世老人安定的氛围,防止老人在泉下被生活的喧嚣叨扰。

再者,书房一般是房子主人的私密空间,小孩子一般也不会进入, 防止被小孩子乱打乱闹,避免了打碎相框的可能性。

再者尽管主人年岁再高,在父母的面前仍旧是小孩子,面对老人的遗像难免露出脆弱的一面。 而在书房私密的环境中避免了主人将脆弱示以外人。

除此之外,如果是房间空间没有那么宽阔,没有专门的书房置放遗像, 也可以在房子里设立专门的纪念角落,将老人的遗像摆放在上面以供瞻仰遗容。

但是也需要注意,因为环境的开放, 需要避免与厨房或者是客厅相距较近,避免遭受到人间烟火以及声音的吵闹。

而且对于遗像边框的选择同样重要。 最好是采用金属或者是实木的相框, 这样能够尽可能避免腐蚀,并且显示出对于离世老人的尊重,塑料边框太过廉价不够正式,不建议使用。

那么亲人去世后,必须要将老人的遗像摆放出来瞻仰吗?其实并不是的, 这只是个人家庭的选择,也可以将遗像收藏起来,要根据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决定。

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将遗像摆放出来心里可以得到慰藉,那么便可以摆放遗像;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 看到去世老人的遗像便会心生悲痛,痛哭流涕,那么便可以将遗像珍藏。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子女对于过世老人的一种怀念以及缅怀, 亲人去世后怎样处理遗像并不是关键,趁着老人在世多孝顺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而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资产身份的认证,老人去世后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以及对于资产进行转移, 那么这部分的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二、老人去世后需要办理的手续

家中老人去世之后,当务之急便是开具死亡证明。 其中根据离世原因的不同,也分为两种不同的证明方式。

如果是受伤或者是疾病去世,在医院中离世的,将会由医院开具,这种相对较快;如果是在家中自然离世,寿终正寝的,则需要亲人向居委会进行说明,由居委会帮忙开具证明。

再者则是由亲人带着死亡证明以及户口本来到当地的派出所进行户籍注销。 户籍注销代表着老人社会性生命的终结。

除此之外,一般人在生前还有银行卡以及各种证件, 这些证件也需要亲人进行注销处理,银行卡中的资产也需要转移。

对于银行卡的资产转移,处理方式比较麻烦,也有不同的选择。 按照正常的程序来说,是需要亲人带着亲属关系证明、财产凭证、存单等文件,来到银行的柜台进行办理。

但是这种办理方式非常麻烦,且拖占的时间也比较久, 老人去世后子女需要忙的事情非常多,很难分出大量的精力进行银行业务的办理。

而如果是在知晓老人银行卡密码的情况下,那么可以自己来到银行进行取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非本人取款的数额上限为5万元。如果取款数目很大,那么还是需要办理手续。

六大央行亲人去世后资产转移的手续办理更加迅速,需要的文件也相对固定。 但很多老人的遗产往往并不在六大央行中储存。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 是因为地方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给予老人更高的利息利率,且送油送米活动频繁,吸引了老人的好感。

而这些小银行离世老人的资产转移要相对繁琐,每家银行需要的文件、程序步骤也不尽相同。 因此亲属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文件准备。

但无论是何种资产的转移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都将变得比较麻烦,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 不建议个人名下含有过多的资产,早点对于子女进行资产转让,能够有效缩短程序的繁琐性。

老人养育子女一生情感深厚,很多子女经受不住父母离世的打击一蹶不振,对于自身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那么普通人在亲人离世后又该如何改善情绪,走出阴霾呢?

三、亲人如何避免老人去世过度思念?

亲人对于老人去世难以释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内疚与罪责感、适应障碍以及自我死亡。

古语有云,人生最悲痛的事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如今年轻人都忙于工作,疏远老人的当下,这句谚语的准确性还在上升。

很多人对于家中老人离世感到无比的悲痛,是因为觉得自己在老人生前的时候, 没有尽到应该的赡养义务,没能尽到孝顺的责任。

当然这可能并不是亲人所主观造成的,可能是现实生活逼迫如此,最典型的便是年少时忙于学习、成年后忙于工作,疏忽了对于父母的陪伴。

或者是新老一代观念的不同, 现如今的晚婚晚育理念,令老人一辈子三代同堂的理想破灭,从而埋下内疚的种子。

这种内心对于自我的苛责,很难通过别人的劝慰来抹平,更多的是亲人自己与内心的和解。 想要改善自己内心的痛苦,最有效的办法便是与离世的老人进行换位思考。

老人爱子女一生,自然不愿意看到子女因为自己的离世感到内疚悲痛, 因此走出阴霾不仅是宽恕自己,还是令泉下老人感到宽慰,与离世老人和解,与自己和解。

亲人对老人离世难以释怀的第二个原因,则是环境改变导致的适应性障碍。

人21天便可以形成一个习惯,这种习惯甚至可以保持一生,但习惯的改变却远非21天便可以完成。

但亲人熟悉了每当傍晚回家远远便能看到屋子里的灯光,走进屋子便看到父母准备的热饭, 而当这一切都消失时,那种失落感是很难形容的。

这种习惯的消失很难适应,只能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逐渐减淡,包括培养新兴趣,专注于工作,选择新环境生活等等, 靠外部刺激对于既定习惯进行缓冲,让时间抚平创伤。

老人离世亲人悲痛的第三个原因则是自我意识的湮灭。 人是社会性动物,老人的离世代表着自我一部分的社会性死亡。

想要走出的话需要开拓新的社交圈子,认识新的人, 将感情的注意力放在伴侣或者是子女的身上,如此才能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

结语

老人的离世往往会对于亲人造成心灵严重的打击,遗像作为亲人思念去世老人的遗物, 可以摆放在书房或者是祠堂以供瞻仰,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亲人也可以将遗像珍藏防止睹物思人。

老人去世还需要办理一系列的手续进行资产转移,并专注于生活走出亲人去世的阴霾,往前看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对于亲人离世,遗像应该如何处理,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大家觉得亲属应该如何走出老人去世的阴霾?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