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漫谈——佛教

2024-03-26国风

释迦牟尼佛图片

佛教,是指佛陀根据自己开悟的亲身体会,将自己的领悟所得和认识主张向弟子进行宣传教育的一种学说,旨在帮助所有众生解脱痛苦,达到涅槃的状态,不再经历生死轮回的痛苦。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古印度时期的佛像雕塑图片

佛教诞生的时代背景:佛教发源于距今约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奴隶制度时期)。公元前1200年,雅利安人的一支向东,从伊朗高原进入了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土著民族,形成「吠陀文化」,建立了「婆罗门教」(三条教义: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由此创立了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并制定在法律中,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另外,当时古印度全境存在有16个主要国家还在不断相互攻伐。如此这般,导致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吠陀文化时代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释迦牟尼」、佛陀、佛),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的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他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睹明星顿悟后说道:「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种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得证悟。」。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信徒,组织教团,形成佛教(根本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出城时有感于生老病死之苦图片

佛陀涅槃后,其弟子们奉行众生平等(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众生,都是依靠因缘而生,由自作之因而得到的自受之果。一切众生哪怕是物质财富地位再悬殊,但其本质佛性是一致的,在因果面前都是平等的)、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正道(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无常(认为人们的身体、感受、思想和意识都是无常、无自性的)、无我(认为人们的「自我」是一个幻觉,不存在真正的自我)、缘起(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不存在真正的实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惯例。

表现释迦牟尼苦修时的身体状况的雕塑图片

由于佛陀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导致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解释和分歧。

约在佛涅槃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

六年苦修图片

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而把此前和坚持此前教义的佛教派别称为小乘。

他们中间一部分人根据【大般若经】【维摩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进行修持和传教,形成了中观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两大系统,而将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

牧羊女施舍羊奶图片

佛陀涅槃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此派创始人「龙树」,阐发「空」、「中道」和「二谛」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继续弘扬龙树的学说,使大乘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

后还有清辨和佛护、月称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中观的思想,形成自续派和应成派。

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

佛陀涅槃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阐发大乘教义。其弟世亲称「千部论师」。无著、世亲弘扬「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的唯识论,此后传承主要有难陀、安慧、陈那、护法4家,护法之后还有戒贤、亲光等。

南无阿弥陀佛

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

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

释迦牟尼佛雕塑图片

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印度阿育王时传至叙利亚、埃及等国的佛教,以后又传到非洲一些地区,但其传播范围和影响有限。

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佛教先后传入欧洲和北美。1906年英国成立「英国佛教协会」,欧洲佛教徒开始有自己的组织。以后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有佛教僧团和研究机构。佛教传入美国后,又北传加拿大,南传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

唐卡药师佛图片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出现了两个佛教派别: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约在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儿子摩哂陀去斯里兰卡传授上座部佛教),大寺派被认为是南传佛教的正统派(5世纪初,觉音用巴利语对南传三藏进行了整理和注释,确立了上座部教义的完整体系)。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传入约在4—5世纪,11世纪中叶,曾奉大寺派佛教为国教。18世纪建设了仰光大金塔)、泰国(传入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宣布奉佛教为国教。19世纪中叶以后,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新旧两派,绵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释及藏外典籍。目前被称为「僧侣之国」)、柬埔寨(大小乘兼传入扶南是5—6世纪时,6世纪扶南改称为真腊。14世纪中叶后,上座部佛教随之传入)、老挝等国,他们都承受斯里兰卡大寺派的法统。

观世音菩萨雕塑图片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北传路线: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4世纪后半叶)、日本(6世纪)、越南(大约在2世纪末)等国。

公元64年,汉明帝派人出使西域,求佛经佛法。公元68年,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梵僧所合译的【四十二章经】,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此时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其后,「安世高」被称为中国早期传译小乘思想(小乘禅数阿毗昙系)的第一人。「支娄迦谶」为后世大乘佛教(大乘方等般若系)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毗卢遮那佛雕塑图片

汉代传入的佛教被视为与当时流行的黄老神仙方术同类,仅通行于少数的王公贵族阶层。

魏晋以来,以学通儒道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僧人,有系统与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进行融和创新,使「般若性空」的佛教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北方佛教到了后秦,由于「鸠摩罗什」东入河西走廊武威再入长安(401),得到后秦姚兴的护持更加昌盛,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南方东晋传教者代表是竺道潜、支道林、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是禅净共修的初创者,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

唐卡阿弥陀佛图片

两晋时期,「般若」与「玄学」相融合,史称格义佛教。后被鸠摩罗什、僧肇等高僧矫正。

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朝隋文帝即位后,立即废止北周毁佛政策,下诏修建寺院、重整经像、设「五众」及「二十五众」宣讲佛教义理,更以大兴善寺作为译经的中心,计其一生致力于佛教的推广,所度僧尼达五十多万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写经十三万卷。隋炀帝承文帝以佛教治国的方针,三论与天台二宗在隋代帝王的大力护持下能开宗立派;隋朝共译经典一百七十部七百卷。

南海观音菩萨雕塑图片

唐朝皇帝除武宗外,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法相唯识宗即在太宗的支持下创立;武则天支持法藏创立华严宗;唐玄宗使密宗兴盛一时;涌现著名译师有玄奘、义净、不空、菩提流志、实叉难陀、般若三藏、善无畏、金刚智等。

唐灭,五代十国分治北、南二地,动乱频仍,后周的于世宗掀起毁佛运动(955),佛教衰颓不堪,只剩下禅宗和净土宗在民间低调流传。

宋代帝室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太祖建国后,即废止后周世宗毁佛之令,宋太祖开宝四年,敕令成都开雕大藏经,称【开宝藏】,这是中国全藏刻版印刷的开始。形成「五家七宗」之势,禅宗盛行。

藏传佛教雕塑图片

元朝太祖建国之初,重用禅宗行者「耶律楚材」制订典章,令蒙古百姓摄化于佛教。其后诸帝承袭此风,皆倚重僧信以协助国政。至元世祖迎请西藏萨迦派的八思巴入京,请制蒙古文,译述藏经,对蒙古文化贡献巨大,赐号「大宝法王」,世祖封赏全藏为俸爵,此后萨迦派僧侣世代为国师,遂使喇嘛教成为元代的国教。民间则以禅、净二宗最为盛行。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力护佛教。此后,诸帝王无不奉佛,禅、净二宗与喇嘛教并行。明中叶后,世宗信奉道教,导致再一次的毁佛事件。明晚期时,居士佛教的力量崛起。

藏传佛教释迦牟尼佛铜像雕塑图片

清代王室崇信喇嘛教,以佛化政策统治了蒙、藏、汉三个民族。在西藏以达赖治前藏,以班禅治后藏,在蒙古各地赐封喇嘛「呼图克图」的尊号。清末印经事业发达,属于官方开雕的有【龙藏】,汉、满、蒙、藏、梵五译本对照的佛典出版。民间有【百衲藏】【频伽藏】印刷出版。

宋元之后至清八百年的佛教,虽绵延不绝,但未现弘盛,逐渐倾向生活修行与宗派调和的路线,与儒家、道家的矛盾也渐趋消失,佛教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

藏传佛教雕塑图片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佛教经过民主改革,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1953年5月30日,成立了全国性的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1956年成立了中国佛学院,1987年成立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各地也陆续建立了分会、地方性佛教协会和地方性佛学院。

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巴利语系佛教——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像图片

中国佛教三大派系:一、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华经】为根本经典,智者大师依据此经「会三乘归一大乘」的思想开展出「五时八教」的教相判释,建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三论宗(由鸠摩罗什传译龙树、提婆中观学,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奠定三论宗的理论基础)、唯识宗(佛陀入灭后九百年,弥勒菩萨应无着菩萨之请于中夜从兜率天降至中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说【瑜伽师地论】)、法相宗(又称瑜伽宗,经典为【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律宗(以研习及持守戒律得名。如【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祇律】、【五分律】等律典)、净土宗(以专念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得名。根本经论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等三经一论)、禅宗(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历代祖师「以心传心」次第传承)、华严宗(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教义为「如来性起法门」)、密宗(又称真言宗,汉传纯正密教,由开元三大士所传之如来正密,受法身大日如来真实言教的传授,且须经灌顶等入教仪式和秘密传授方可传习)等。

巴利语系佛教阿弥陀佛雕塑图片

二、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等。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还形成了活佛转世传承继位制度。其中格鲁派是15世纪初宗喀巴在原噶当派基础上创立的,之后成为藏传佛教诸宗派中影响最大的宗派。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两个活佛转世系统都属于此派。

三、巴利语系佛教(在我国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史料记载的约在7世纪由缅甸传入。云南的南传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主要在傣族、布朗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中传播。

西双版纳大佛寺图片

佛教传播到日本、韩国、斯里兰卡、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后,与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相融合,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符合当地人文环境的不同宗派。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始终处于发展状态中的,随着时间、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在理论上发展出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主要是无住涅槃、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西双版纳佛像图片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与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吸收,理论上有许多创新发展,比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学说。

中国佛教的特色: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严格地说,佛教起始发源于尼泊尔,发展兴盛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等。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保留并发展佛教近二千年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故乡。

泰国佛像雕塑图片

中国内地居民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信奉密传佛教。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

中国内地汉传佛教逐步形成四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藏传佛教的圣地在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圣地是云南西双版纳,主要传播于巴利语系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

南传佛教贝叶经图片

佛教典籍共分为经(释迦本人所说的教义)、律(佛陀为教徒制定的规则及其解释)、论(阐明经、律而作的各种理论解释和研究)三「藏」(藏,原意是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有容纳、收藏的含义)。三藏在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代以后称「大藏经」。梵文经典只有少量残存于尼泊尔、印度和中国。

僧伽制度: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定及传统习惯。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先始建僧团,后陆续制定相应的禁戒,逐渐形成系统完备的律制。僧伽除了有共同遵奉的戒律外,各国各派各宗还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了各自不同的僧团制度。

泰国佛像雕塑图片

中国藏、蒙等地区佛教都奉行说一切有部律,大的寺庙还订立清规。如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规,它们设有「堪布」(相当于汉地丛林的「住持」)、「翁则」(负责领众念诵修持,相当于汉地丛林的「维那」)、「格贵」(蒙族佛教叫「格斯贵」,俗称「铁棒喇嘛」,监察僧众勤惰,相当于汉地丛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职掌库房财务等)、「强佐」(管理扎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职分司各事。

中国傣族等地区巴利语系佛教的最高领袖称「松迪阿伽摩尼」,寺院住持称「都龙」,奉行的律部和僧制。

缅甸佛像雕塑图片

日本佛教的律制主要是中国唐代鉴真传去的【四分律】。后来有些寺院又传中国寺院的一些清规。

我国的佛教佛事仪式:我国内地主要有各种忏法、水陆法会、盂兰盆会、焰口等。藏族地区是诵经说法、传召大会等显宗法事。另外,密宗有传法灌顶和修法等仪式。傣族地区佛事仪式则或多或少带有当地居民固有的鬼神崇拜和精灵崇拜等的痕迹。

缅甸佛像雕塑图片

佛教主要节日: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成道节(亦称佛成道日、腊八节)、涅槃节、观音节(中国汉族地区于农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为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世界佛陀节(亦称卫塞节,即南传佛教将释迦的诞生、成道、涅槃并在一起纪念的节日)、驱鬼节和跳神节(藏族地区佛教节日)、泼水节(傣族佛教节日)、佛牙节(斯里兰卡的佛教节日)等。其中有些节日已演变为当地的民风民俗。

尼泊尔佛像雕塑图片

佛教的标识符号:卍(wan,翻译为汉语「万」、「德」)字(「卍」字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写法,所谓左旋,即「卍」;所谓右旋,即「卐」,我国【辞海】上写作「卍」,而【辞源】则写作「卐」),是个寓意吉祥的符号,称为吉祥海云或吉祥喜旋,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种好之一。藏语称作「雍仲」符号,是雍仲本教的吉祥标志。

藏传佛教卍字图片

佛教象征标识是逐渐增多的,除了初期的卍字外,还有法轮(佛教称弘法为「转法轮」,意思是说转动真理之法轮)、佛塔(原为安置供奉佛菩萨、祖师、高僧遗骨,作为供奉礼拜之用的一种坟墓建筑。据佛经记载,建造塔有三层意思:一表人胜,二为起信,三为报恩)、光相(分为头光和身光二种。象征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据说可以遍照一切而无所障碍)、念珠(佛教徒念佛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物,一百○八颗念珠,即象征对治一百○八种烦恼。一般信徒多用十八颗手珠,称罗汉珠)、莲花(以莲花来比喻法界的清净,佛教密宗常以莲花比喻人的肉团心,表示众生本来具足之心莲)、菩提树(被佛教徒视为圣树,是佛教关于「觉悟」「成道」理想境界的象征)、曼荼罗(又译「曼佗罗」、「慢怛罗」、「满拏啰」,藏语dkyil-vkhor,音译「吉廊」,意译为「中围」, 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的中心。是佛教中的吉祥花)等。

健陀罗石刻艺术·「法轮」代表佛陀

佛教法器:分为庄严具(如幡、天盖(伞)、斗帐、花鬘、佛龛、花瓶、香炉等)、供佛器(如香花、香炉、烛台、灯笼、佛饭器、茶汤器、水瓶(净瓶、军持)、花笼、盘、棹、几等)、报时器(如梵钟、金鼓、磬、钲鼓、铜锣、铙钹、铃、木鱼、云板、鱼板等)、容置器(如舍利容器、经箱、经箧、袈裟箱、戒体箱等)、携行器(如念珠(又称数珠、诵珠)、钵、锡仗、如意、麈尾、拂子等僧侣日常随身所持之物)和密教专用法具(例如轮宝、羯磨金刚、金刚杵、金刚铃、金刚盘、六器(火舍、阏伽器、涂香器、华鬘器、灯明器、饭食器),及结界所用之四橛)等六种。

嵌宝石银法轮 清代

佛教建筑:如早期的石窟寺(存放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如我国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寺)、佛教寺院(如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塔[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楼阁式建筑,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如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河北正定隆兴寺、日本的东本愿寺。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经幢(分为幢座、幢身、幢顶3部分,幢体上所刻佛经,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寓意幢影映在人身上即可不为罪垢染污)等。

栖灵寺塔近照(仿唐)

佛家七宝: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分别是金(指黄金,又称为紫金。梵名苏代刺那(修跋拿),译为妙色或好色)、银(指白银、藏银)、琉璃(又作毗琉璃、吠琉璃耶、鞞头黎等。译为「青色宝」或「不远」)、玻璃(即水晶。又作萨颇胝迦、飒颇置加、塞颇胝迦、颇梨等)、砗磲(后世将白珊瑚及贝壳制成物,称为砗磲)、赤珠(珠之稍带赤色者)、玛瑙(并非今人所称之玛瑙,而是翠绿或带有深色光辉的宝石)。此七宝的名称出自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

佛家七宝饰品图片

佛教音乐: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佛陀根据其中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偈颂),方便弘扬佛法。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时就使用音乐,以「清净和雅」的吹唱来演说经法。佛乐可分为经咒类的「梵呗声闻」、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禅乐」。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的曹植,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撰文制音,其所制梵呗凡有六章,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2006年5月20日,山西五台山佛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佛教音乐鱼山梵呗等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教音乐鱼山梵呗-国家级非常物质文化遗产

佛教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即佛宝(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法僧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