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诗人高适封侯拜相:大器晚成的典范——来看看他独特的成功轨迹

2024-07-07国风

一 高适独特的人生轨迹

在唐代宛若星辰的众多诗人中,高适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他的边塞诗豪迈雄健,大气奔放,和岑参的边塞诗特点奇伟瑰丽相得益彰。二人并称「高岑」。高适独特的人生轨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军经历与政治仕途:与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杜甫深沉的忧国忧民不同,高适出身名门,从小树立了雄心壮志,决心追随父辈的荣耀和足迹,成就一番伟业。而且脚踏实地,一直为心中目标努力积累本领。他具有更为实际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才能。

他曾亲身参与边疆战事,从军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也为其后来的政治仕途奠定了基础。高适最终官至节度使,这是李白和杜甫等纯文人身份的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反映了其兼具文武、能文能武的独特生涯。

2. 大器晚成的典范:高适并非少年得志,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直到49岁才中进士,后来孟郊也是46岁才中进士,二人有一比。这在唐代科举史上并不常见。这种大器晚成的经历,让他的人生轨迹显得尤为励志。

与很多早年即享有盛名的诗人相比,高适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来者,证明了坚持与努力终会有回报。遗憾的是,高适寿命不够长,公元765年大约65岁时去世。大器晚成需要寿命够长久,事业成就要有命享受。

3. 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高适的诗歌风格偏向现实主义,但绝不失望和悲观,冷眼旁观,热血沸腾。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边塞生活,这与李白的超脱浪漫和杜甫的悲天悯人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作品如【燕歌行】等,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也展现出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4. 灵活应变的处世哲学:高适在面对仕途挑战时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决断力,也是他人生轨迹的一大特色。在发现通过科举难以实现政治理想时,他能够及时调整策略,迅速抽身安乐窝,防止雄心被颓废。

他从现实出发,选择从军,并以此为跳板进入仕途,得到当时军方权势人物哥舒翰的好评和推荐,得以近身皇帝面前。又以其深邃眼光和长远谋略得到皇帝首肯,从此好运连连,升迁不断,命运真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他安排了。这就是幸运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的典范。高适这种适应环境变化、适时进退的智慧,体现了他不同于同时代其他许多文人固守书斋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念。

5. 与李白、杜甫的复杂关系:高适与李白、杜甫虽有深厚的友谊,但也存在一些微妙的关系变化,尤其是与李白的关系,因某些事件(如李白入狱而高适未伸出援手)而出现裂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适在人际交往中的原则性和复杂性,也是其人生经历的一个独特侧面。他不喜欢李白的放浪形骸,倒喜欢杜甫的真切实在。只是杜甫当时年纪太轻,名气太小,互相影响甚微。

当他做了节度使,走近杜甫时,杜甫又年迈力衰,老眼昏花,因为有严武相助,对高适若即若离,错失翻身良机。后来奉命高适出蜀,远离杜甫,严武也调离,二人有很快先后去世。杜甫失去依靠,没过几年好日子,晚年不得不再次颠沛流离,最终命丧客船。

综上所述,高适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仕途成就、文学风格以及处世哲学,在唐代诗人群体中脱颖而出,展示了一个既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人生轨迹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二 高适在盛唐文人中的影响力

1. 边塞诗风的引领者:高适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与岑参并称「高岑」,共同推动了边塞诗派的兴起和发展,这一诗派以其雄浑壮阔的风格,描绘了边疆的辽阔风光和战士的英勇情怀,成为唐代诗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文学创作的典范:高适的诗歌以其豪放、深沉和贴近现实的特质,为唐代文人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方向。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成就,而且在内容上触及了社会现实、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这种结合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3. 官场仕途的成功案例:高适在官场上的成功,特别是他能够从一位贫困的文人成长为封侯拜相的高官,为许多文人树立了榜样。他的经历证明了文人不仅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同样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唐代乃至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具有极大的鼓舞和启示意义。他的成功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4. 交友广泛,促进文人间的交流:高适与李白、杜甫,岑参,崔颢,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交好,他们的交往促进了文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高适的社交活动不仅限于文人圈,还涉及一些军事将领比如大将哥舒翰等,这种跨界的交流拓宽了文学创作的视野,增加了作品的多样性和深度。

5. 后世评价与传承:高适在后世的评价极高,被尊为「高常侍」,其诗作被广泛收录,如【高常侍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他的诗歌和事迹被不断研究和颂扬,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综上所述,高适在唐代文人中的影响力是全面而深刻的,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还在个人仕途和社会交往上为文人树立了成功的典范,对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安哥写于202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