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孙子兵法的「常道」

2024-09-10国风

孙子兵法解读与实战体悟 丨作者/刘文新

这是 孙子兵法讲武堂 的第 537 篇原创文章

全文 2886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孙子兵法】的基本要素是「道、天、地、将、法」,也是【孙子兵法】基本功的主要内容。

关于这五个要素,始计篇的结论是: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孙武子的一句总结,强调了「五事」地位与定位, 是给将领提供的一个基本的分析模型和操作内容框架 。

也可以说是练「基本功」的内容模型,很多「专家」在企业领域讲,成功要练好基本功!可是这基本功是什么呢?似乎大家都说不清楚,于是就将某个成功企业的一些要素总结出来,说这是练好基本功的结果。

事实上,一个组织的成功并非某些要素上的成功,而是审时度势使用这些要素的结果,「五事」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模型。

正如日本的战略学教授田中道昭所讲,没有哪种理论能够像「五事」一样,将企业的各个要素概括得如此全面。

可见,「五事」是孙子兵法之常道,贯穿于孙子十三篇之中, 不仅体现在评估上,还用于做什么上,更具有思维上的指引

本文从三个角度来谈「五事」,即:

五事之评估——察势。

五事之建设——造形。

五事之思维——虚实。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五事」是常道,之前文章又说「五事」是孙子兵法实战操作之要道,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角度讲「五事」而已,也都说明其在孙子兵法操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五事」评估的「察势」

「五事七计」作为评估模型,这在【孙子兵法】研究中几乎是常识,地球人都知道,也几乎所有人都把它跟SWOT分析放在一起。

而结果呢,SWOT分析企图通过这个模型推导出一个战略,「五事七计」希望用这个模型判断胜负,最终的命运都一样,根本实现不了;只有商学院的学生才会相信战略是推导出来的,孙子兵法的初学者才会相信可以通过这个评估出胜败的结论。

实际上,战略的生成,胜负的确定,不仅需要战略的头脑,更需要「见胜」的能力,尤其是对形势的判断。

武侯祠赵藩的对联很有说服力: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用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后来治蜀要深思

就是说,不能审时度势,「五事七计」就是个摆设,SWOT分析就是玩具,因为得出的结论都是彼我双方各有优劣势,所谓的胜负之判断皆为「臆断」,就像治理蜀国,不能准确判断当时的形势,宽严皆错。

事实上,「五事」作为战略要素,本无所谓优劣,「七计」的比较也不是为了比较出优劣势,而是为察势多铺垫。

简言之,「五事」之经的作用在两点:

1、基于现场形势而组合出优势。

2、避开对方的优势,发挥好己方的优势。

「五事」中包含了环境要素和资源要素,要能够在评估中将自己现有的这两个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最佳的内部结构,发挥最佳的功能(攻或守)。

美国一位参加朝鲜战争的军官说,在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我常讲,战场上的较量,侧重于战术的比拼,看谁能够避开对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己方优势。

因此, 「五事七计」重要的不是评估孰优孰劣,而是察势! 即这些要素组合的结构什么样,集中在哪个点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五事」建设之造形

何为造形?

有人将其解释为「先为不可胜」,实际上,「形篇」之军形,核心在于资源配置与兵力部署,造形是战略部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讲攻守。

军形篇结构清晰 ,上半部分操作实务中讲攻守,这是兵力部署的功能;下半部分操作方法上讲「地生度」兵力配置的方法,这是内部结构设计。

所以,很多人对军形篇的解读「儒化」,或「心学化」都属于错误,都让孙子兵法失去了其实战操作的特点。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结合若米尼的【战争的艺术】体会一下军形篇,会得到更多有益的启发,尤其结合他所讲的攻势、守势、作战基地、作战线等概念一起理解,更能还原「形篇」的实战价值。

基于「五事」的造形是建设力量的范畴,属于国家战略或大战略的层面,要在日常从「五事」的17个要素去建设军事力量。

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去造形:

1、哪里不足补哪里。

2、基于未来战争,规划「五事」的建设路线图。

武器装备上有代差就要从技术上去弥补,比如我军军工的「逆向工程」布局,先全线产品全线抄与跟,没有明显短板;然后像素级抄,逐步迭代,减少失败率;第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抓重点抄,形成反超优势;第四抄的过程夯实基础研究,加强原创能力,缩小整体代差差距。(该例子来自王慧文)

这样的布局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达到了最好的效果,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军事装备上的差距。

同时,相信我军也一定在十几年前,或更长的时间上就基于未来的战争,做了各种力量建设上的布局,就像华为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未来在山顶与美国相遇的部署。

所以,「五事」的造形, 要基于现有预算、战略目标与未来战争样式,建设一个攻守兼备之形 。

三、「五事」思维上的虚实

孙子兵法讲「五事」时说「故经之以五……」,这说明它是「经」,是主线,其实也是提供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孙子兵法实战之要道: 不知「五事」无以立,不知「形势」无以用 】中,我讲了「五事」的三种内涵,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思维方式。

针对「五事」的思维,之所以用「虚实」来概括,是因为它在贯穿于孙子十三篇过程中更侧重于辩证思维方式存在。

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维,是古典的实战辩证法,它更强调对立双方之间的转化 ,比如利与害的转化,胜与败的转化,强与弱的转化,众与寡的转化等。

因此,在考察和运用「五事」的时候,要建立两种思维:

1、协同思维

2、虚实思维

协同是「五事」的一个隐含的内在主线,它包含了内外部的协同,精神与物质的协同等。

比如,「五事」中的「道、将、法」须要内部资源要素上的协同,「天、地」须要外部环境要素的协同,也包含内外部要素之间的协同。

再如,「道」是精神要素,「法」是物质要素,精神与物质的协同,才能保持战斗力,故孙武子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虚实思维,既包含了它本身的含义,也包含了转化的思考。在有所有余、有所不足的形势中,必然是有虚有实的要素组合,「见胜」静态的虚实,需要一种思维习惯和能力。

虚实篇虽然没有「转化」的字眼,但「……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以及「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这些都体现了「专」、「分」转化的思维。

就是说,在思考中,要想明白战场形势的转化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哪些要素能够起到转化的效果。

最后,研读、践行【孙子兵法】过程中,在「五事」上下了不少功夫,【经营气势】中,其谋势的操作从「五事」角度展开,又从组织管理角度梳理,旨在把这个「要道」、「常法」理解得更深刻。

始计篇作为孙子十三篇之纲,不仅内容本身是打胜仗的基础要素、基本保障,其内容也贯穿于其他十二篇之中,只是不同操作实务上所侧重不同而已。

同时,从结构上讲,始计篇上半部分的「五事」是常道,评估彼我双方的战斗力特点,下半部分的「诡道之法」是变道,旨在庙算战场上可能出现的「状况」。

就是说,作为常道的「五事」,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平时,是始终常抓不懈的要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练好基本功的内容模型。

独树一帜的【孙子兵法】解读之作:

有套路有方法有工具有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