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武斌: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东坡踪迹

2024-08-31国风

/ 图:网络 /

♪♪♪

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中旬,苏轼从黄州来到九江,主要是去筠州(高安)看望自己的弟弟苏辙,就把家人安置了下来。四月二十四日,他来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庐山,同乡道人杨世昌和僧人参廖随行。我们的大文豪苏轼是一位大自然的仰慕者,行吟是他的一大乐事,登庐山是他多年之夙愿。于是乎,庐山迎来了苏轼,让苏轼大饱庐山之美,心胸开阔;庐山亦以苏轼之文而名扬天下,也让庐山增加了哲学和艺术的深意。

他从黄州来的,他从自己的贬谪之地仓惶而来。当宋神宗想起了苏轼:「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苏轼得以举家迁离黄州。他已经阅尽世间的苦难,品尽天下所有痛苦。好在他结识了一大堆的朋友,朋友知己替他分担了一部分痛苦,他的心灵不至于那样孤单。乡人「巢谷」去黄州看望他,杨世昌在黄州长久陪伴,参廖大和尚亦是诗僧相知。黄州的赤壁从此成就了苏轼心中的理想前景,「文化赤壁」也让黄州为人们记起。黄州是他的伤心之地,但又是他的文化高地,离开黄州他的天地广阔无比。

这时候我们的文坛领袖苏轼,他已经成就斐然,靠着一己之力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了世界的前列。顺着长江而下,浩渺江水足以震撼苏轼,磅礴气势奔涌向前。黄州赤壁对苏轼的启迪和领悟如这样的滔滔江水,随着苏轼的足迹而下,来到九江,来到庐山。苏轼的激扬情怀一旦与国家的大好山河相融,便会佳句迭出,传送千年。何况这次离开伤心之地黄州,汝州有距离京城很近,他的心境当然焕然一新。苏轼此刻像一个顽童纵游天下,心境突然无比宽大,天高地阔。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小溪,都会激发他的灵感,都会激发他创作的热度,都会让他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虽然「乌台诗案」的阴影一直存在,但已经无法遏制我们这位激情四溢的文坛领袖了。

对于庐山,苏轼当然不容错过!

王羲之在这里挥毫泼墨,陶渊明隐居「归去来兮」,李白浪漫无羁「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居易在这里咏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苏轼款款而来,庐山带给人们是更大的视觉冲击、富有哲学的思维和艺术的广角镜头。

苏轼本来和朋友杨世昌和参廖约定:此次登临庐山,纯属游赏,放松心情,不作诗。「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迨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诗作。」可我们的苏轼那里忍得住!苏轼到来的消息早已传遍庐山上下,所到之处,山中僧侣纷纷奔走相告,都赶来一睹为文章华盖的文坛领袖。苏轼高兴无法自抑,写下「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苏轼刚刚吟咏出一首诗,忽然想起跟朋友的约定,不免自嘲一番。或许是庐山的绮丽风光激发了苏轼的诗情与诗心吧,既然在庐山的第一首诗已经脱口而出,对于以诗文著称于世的苏轼来说,第二首诗也已经成竹于胸,于是,苏轼又脱口吟咏道:「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走在曲径通幽处,欣赏着庐山绮丽多变的景色,苏轼心中的惊叹与喜悦之情在一分又一分地增加积蓄。多少年的向往,多少次的神游,苏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梦中的庐山竟已如此真实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第三首诗:「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在这样纠结的庐山之旅中,苏轼是彷徨与无奈的,虽然他早已萌生归隐之意,意欲摆脱仕途的牵绊,更重要的是他看出了人生的在某个阶段的桎梏,所以他想超越人生。归隐与否并不是苏轼的烦恼,超越人生、摆脱人生的束缚与桎梏才是苏轼孜孜以求的境界。因此,苏轼以大格局观、大视野观来对待人生世事,他把庐山看作「观」「照」人生的一面镜子,试图通过认识庐山来感悟人生,并通过感悟人生来超越自我。这种想法一经产生,苏轼更改了自己初入庐山时的计划,他将在庐山停留的旅行表的日期延长了。所以,他不辞辛劳「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与西林寺长老同游庐山西林寺,终于写下这篇歌咏庐山的精品佳作【题西林壁】。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庐山的七岭之西,可以说,这首诗是苏轼赞咏庐山的众多诗篇中最为出彩的一首。苏轼身临其境 ,佳句自然天成,情不自禁写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心境不同,境界亦不同。

如果苏洵在世,肯定要惊呆自己的下巴,自己儿子竟有这样惊艳世人的诗歌。苏洵因为考场失意独走庐山,苏轼因官场失意独走庐山,这是上天赐予的巧合。三十七年(1047年)前父亲苏洵因为科考失败发誓不再科考而来到庐山,庐山给了苏洵自信、自知、自明之理,成就了一代布衣鸿儒。而庐山给与儿子是官场失意后以哲学家的思维和艺术家的视角将庐山尽收眼底,他的【题西林壁】让人品味无穷,成就了举世无双的文坛领袖。

杨世昌经过反复吟诵【题西林壁】后,惊叹这首诗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有穷尽天下咏庐山诗气势。对于参廖亦是叹赏,直呼「吟庐山诗中一绝」。这是一首寓理于景的哲理诗,给人们以「当局者迷、旁观者迷」的提醒。我们读这首诗,令人置身于庐山的雄奇中。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角度的不同,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如果加上不同人不同心境,那景致更加丰富。不过,我们处在庐山之中,往往只能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能看到山峰,看不到连绵的山岭,就是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全部。人常在庐山,也有熟视无睹之感觉,发现不到庐山雄起险峻,发现不到庐山的清幽,发现不到庐山瀑布的奔涌气势……正如我们「久居芳室不闻其香」一般。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对许多事物熟视无睹,道理是一样的,这正是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给我们的哲理。

作者简介: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省临猗县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固体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副总工程师。获得「四川工匠」「成都工匠」「金牛工匠」「地矿局技术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省级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武斌城市物探专家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出版物专业书5本,发表物探论文4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10项。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自然资源报】【大地文学】【运城日报】【中国矿业报】【华西都市报】【山西日报】【中国煤炭新闻网】【四川工人日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两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