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章诒和:梅葆玖也叫大师,京剧真的是完了

2024-03-21国风

文/编辑 香冷

前言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梅葆玖作为中国京剧大师,承载着梅派的希望,他半道入行,努力弥补儿时落下的功夫。

即便如此, 基本功依旧是梅葆玖的缺陷,甚至成为别人谈论他的诟病, 著名戏曲学者章诒和曾这样评价: 如果梅葆玖也称的上大师的话,那京剧就真的完了!

初露锋芒

上海,这座充满异国风情的滨海都市,正是中国京剧艺术的发祥地之一, 梅兰芳大师最小的儿子梅葆玖出生于1934年。

作为梅家最小的儿子,梅葆玖自小就耳濡目染梅派的艺术氛围,可谁也没料到,这个襁褓中的婴孩,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扛起振兴梅派艺术的重任。

按理来说振兴梅派的责任轮不到梅葆玖来肩负, 可随着梅兰芳的几个子女相继夭折后,梅兰芳夫妇不得不将目光放在了对戏曲丝毫不感兴趣的小儿子身上。

然而,相较于梅兰芳纤瘦挺拔的身形,梅葆玖从小就长相英武,五官刚毅, 与京剧旦角的柔美形象有些格格不入。

他从小就对艺术缺乏热忱,反而对西洋物件和新奇玩意情有独钟,面对父母殷切的期盼,梅葆玖只能勉强接受梅派艺术的传承使命。

梅兰芳为了培养梅葆玖,费尽了心血,他找遍了国内一流的京剧大师为儿子请师授艺,可梅葆玖却总是心不在焉。

老师也是有些无奈 ,只好向梅兰芳反映,这个小儿实在太过贪玩,对艺术缺少毅力和专注。

作为京剧表演的祖师爷级人物,梅兰芳自然深知艺无旷日持之的真理,但儿子这副姿态,却让他颇感无奈。

其实,梅葆玖的 「半路出家」也让他在艺术道路上吃了不少亏, 相较于从小就在「梨园」中摸爬滚打的戏子们,梅葆玖明显错失了培养基本功的黄金时期。

不过,梅兰芳也清楚,梅葆玖虽然天赋平平,但京剧之路终归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于是在梅兰芳的悉心教导下,梅葆玖逐渐入门,开始习得梅派艺术的精髓。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 一场耗时十年的动乱不期而至,梅派遭受了沉重打击 ,不仅梅葆玖失去了宝贵的舞台实践机会,更让这门艺术一度濒临失传的境地。

就在困顿中摸索前行的这段日子里, 梅兰芳以78高龄离世,这个噩耗无疑给梅葆玖当头一棒,但作为梅家唯一嫡传,梅派艺术的存亡就系于他一人之手。

从那一刻起,梅葆玖彻底觉醒了对艺术的热忱,日夜苦练功夫,恢复梅派经典剧目,并四处招揽徒弟,孜孜不倦地传授艺术真髓。

就这样,在梅葆玖的努力耕耘下,梅派艺术渐趋复兴,重现昔日的风采,同时,梅葆玖本人的演艺事业也渐入佳境。

梅葆玖开始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声名鹊起,被普遍誉为 「梅派第一人」 ,有人甚至亲热地称他为 「大师」 级人物,与其父梅兰芳并驾齐驱。

质疑声渐起

然而,就在梅葆玖的事业走向巅峰之时,戏曲界资深人士章诒和却对其 「大师」 身份提出了严厉质疑。

在戏曲学者章诒和看来,梅葆玖虽已位列梅派艺术的顶梁柱, 但从艺术造诣来看,他终究难以超于他的父亲梅兰芳。

要知道,章诒和可谓是当代京剧界的泰斗级人物,她不仅是国内著名戏曲教育家,而且本人研习戏剧艺术数十载,对于评判演员的艺术水平可谓指点迷津。

章诒和曾多次表态 ,「如果梅葆玖也算是大师的话,那中国京剧就真的完了。」 在她看来,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大师级人物自然也应该是非常之人。

而梅葆玖虽有不俗的演技和出色的嗓音条件,但就整体的综合表现而言,终归与大师梅兰芳相去甚远。

对此,梅葆玖本人也曾谦逊地表示, 自己终究配不上「大师」这一重量级称号, 梅葆玖对梅兰芳十分敬重,不仅仅是因为父子之亲,更多的是对于其艺术造诣的由衷钦佩。

他不止一次感慨道: 「咱们那一代人能有大师这种荣誉,实在是愧不敢当。」 实际上,章诒和对梅葆玖 「非大师」 的定论,也不无有失偏颇之处。

即便不去论功力高下,单从艺术贡献来看,梅葆玖确实为梅派艺术的振兴贡献了毕生心血,如果不是他孜孜不倦的苦心经营,梅派艺术说不定早就已经中落。

更何况,艺术发展也并非只有技艺层面那么狭隘,梅葆玖在传承与弘扬梅派精神方面同样功不可没。

而且,也不能因为章诒和一人的观点就否认梅葆玖的成就,京剧界内部同样有不少前辈大家对梅葆玖高度赞誉有加。

甚至梅葆玖本人也不介意外人的非议,他时常自谦: 「我只是一个传习梅派艺术的‘干活人’而已。」

儒雅含蓄是梅氏艺术的独有品格,而梅葆玖无疑是梅家这种文化积淀的最佳诠释者。

所谓 「玖爷无腰」 的责难,无非是在批评梅葆玖表演时欠缺梅派那种 「腰身断然」 的身段特点而已。

不过话虽如此,任何艺术作品的缺憾都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艺术家能否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极致。而这一点,梅葆玖无疑是做到了。

尽管章诒和对梅葆玖实力的非议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她所提及的对中国京剧前景的担忧却有一定道理, 梅葆玖的确算不上真正的大师级人物,那中国京剧还有何指望?

呼吁复兴经典

毋庸讳言,当代中国京剧的确正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从表演人才培养到观众市场的萎缩,这些都是摆在眼前有待解决的难题。

对此,章诒和可谓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作为国内著名戏剧教育家,她亲历了中国京剧从全盛时期到没落低谷的沉浮历程。

当她呼吁重振京剧经典之时,这话自然别具分量,在她看来,当下中国京剧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过去的 「科班」 教学方式虽然孕育出一大批京剧名家,但在现代人的眼里,这种 「师徒赘传」 的传统已显陈旧落后。

然而,现行的戏剧学院教育同样也大有疵病, 几百号学生同上一堂课,文化课占比重还过高,缺乏舞台实践,这样的教学质量如何能够保证?

于是,我们看到在这种粗放式的教学环境下,中国京剧确实很难再出现像 梅兰芳那样的「祖师爷」级人物了

可是,如果没有真正的大师来引领发展方向,中国这门古老的艺术难免就会越走越窄,最终式微至只存在于博物馆中。

所以,章诒和才会如此焦虑地向外界发出呼吁,呼吁重塑经典,重视舞台实践,让这门艺术能够永续传承下去。

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中国京剧的复兴,除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 那就是如何培养现代人的审美能力?

在以往的封建社会,京剧作为一种通俗娱乐被广泛接受,观众们见多识广,稍有一点表演细节的差异都会被发现并传为美谈。

因此,京剧演员们为了博得观众喝彩,自然会孜孜以求艺术的最高成就, 然而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普罗大众早已将注意力转向了影视、娱乐等领域。

对于京剧这种 「高雅艺术」, 除了文化精英之外,几乎再难在大众之中找到共鸣,既然没有了欣赏者,艺术家的精进动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观众对艺术品质的认知标准降低,对于演员的要求自然也就降低了, 于是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自命不凡的「大师」们。

章诒和固然对此嗤之以鼻,但无疑这种态度反过来又加剧了普罗大众对京剧的疏离感,由此可见,中国京剧要想真正复兴,观众和艺术家之间就必须建立起新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们要重塑艺术的纯净本质,为观众呈现高雅的艺术体验,而观众也要经过一番再教育,培养起对真正的艺术精品的鉴赏力, 只有双方共同努力,中国京剧这一瑰宝才能在现代社会中重现光芒。

结语

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如何继承与创新, 如何在保留经典的同时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不仅是戏曲界所需正视的命题,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们当代人理应为之深思熟虑,为祖国文化的薪火相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