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苏轼赞美春天的题画诗

2024-06-29国风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建阳(今属福建)人,北宋初期能诗会画的僧人。「工画鹅、雁、鹭鸶……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世称「惠崇小景」。只可惜这幅【春江晓景图】早就湮没在历史烟云中了。苏轼这首题画诗,为我们复活了这一画作——

画面中心,浩浩荡荡的大江滚滚东流……

江滨,一座小小的渔村。画面上纵然不见竹篱茅舍,不闻犬吠鸡鸣,可是,那丛生翠竹之外,旁逸斜出三两枝桃花,透出渔村浓郁的春光和盎然的生意……

江上,不知谁家养的一群鸭儿在春水中嬉戏,那洁白的羽毛浮动在碧波之上,嫩红的脚掌弹拨在绿水之中,鸭戏春江的美好图景跃然纸上……

江岸边,,丛生的蒌蒿俨如夏夜星空,满地都是; 那芦笋抽出的春芽短短的,显得特别鲜嫩哩!

在这里,洋溢着蓬勃勃的生机,跃动着活泼泼的生命!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这是苏轼所倡导的对题画诗的创作观。意思是,评价一幅画作固然要看画中景物是否形态逼真; 可是,如果仅仅是「形似」,只是无机地组合,静止地罗列,这就像堆砌一些乱珠散玉,没有精神与主旨,没有灵魂和生气,还有什么韵味和情趣可言? 所以诗人说,论画只求「形似」,不过是儿童般见解,是题画诗的低层次。因此,诗人在题【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里,不只是形象地再现了画面中景物,还充分地发挥了想象与联想——

你看,那青青翠竹,灼灼桃花,不但从色彩上把画面装点得鲜明与绚丽; 而且,有了翠竹绕舍,自然会有江滨村落,有村落自然会有养鸭人家,当然会出现春江鸭戏。桃花怒放,芦笋抽芽,昭示春到人间。这不是为春江水暖做好了季节铺垫? 是啊,鸭儿如果不是感知春江水暖,又怎么会游得如此欢快呢? 这样,景物之间有了内在的密切联系,画面也就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显得笔致灵动、富有生趣!

是啊,有了这肉鲜味美的可豚作为潜台意象,给这幅画平添多少生活情趣,恐怕就连今天读者也被勾得馋涎欲滴吧。

这首小诗,色彩鲜艳,画面面生动,想象丰富,有虚有实,不愧是题画诗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