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京剧院的院长、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赤先生,曾发表了一句颇具深意、引人深思的言论:「国内不再有一个京剧剧院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杨赤
「养活自己」,对一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对一个行业来说,是存在下去的理由和动力。当艺术家真成了「饥饿艺术家」,行业也就被自然淘汰了,经典也好,国粹也好,都如此。
1972年秋季,杨赤正式步入大连艺术学校京剧科,起初致力于老生角色的学习,后转向专攻花脸艺术。经过十年的勤奋与努力,他得以拜入京剧袁派大师袁世海门下,获得了先生毫无保留的传授,并成为了袁派艺术的杰出传承人。
在某次日常演出结束后,杨先生卸下了戏服,面对摄像头,他轻轻苦笑了一声:「在国内,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京剧乐团能自己养活自己了。」
京剧于2010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其变成带着大众文化符号的小众文化的标志之一。
杨赤剧照
随着时代的演进,文化的普及率已至前所未有之高度,然而,能够深入领悟传统文化精髓者并未显著增加。在高学历人才云集的大都市中,厚重的典籍被尘封于旧纸堆中,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亦不再受到广泛的珍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沉溺于短暂的欢愉,追求即时的满足,倾向于以网络浏览替代阅读,以游戏消遣取代深度思考。情感的敏锐性和个性化表达逐渐淡化,快乐的本质亦趋于肤浅和普及化。
不考虑观众接受度,京剧正面临「破旧立新」的严峻挑战,其「转型」的紧迫性对每一位京剧从业者构成了沉重压力。
德云社知名相声演员张云雷,以其对【探清水河】一曲的精湛改编,成功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使得其相声专场演出盛况空前,犹如万人空巷的演唱会一般。
张云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老艺术家们在进行相声表演时,却一贯秉持严谨、专业的态度,坚持不允许粉丝挥舞荧光棒,以确保演出的艺术性与纯粹性。
京剧的衰落并非始于某一特定时刻,而是逐步演变的过程。
当京剧被尊为「国粹」并置于高阁之上时,其逐渐脱离了广泛的民众基础,从通俗文化转变为高雅艺术。自此,京剧在一定程度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变通,满足于维持现状而非追求进步。这种变化使得原本带有大众文化符号的戏曲逐渐演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众文化。
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要真正理解戏曲的精髓,不仅要了解历史背景,还要理解剧情故事,洞悉舞台与布景,洞察角色的人生际遇,品味生旦净丑的深刻韵味。
反观现代的娱乐方式,其追求舞台的华丽视觉效果和情绪的强烈渲染。其目的在于迅速吸引观众,并在最短时间内使观众产生理解和共鸣,进而刺激消费行为。然而,这种刺激往往短暂而缺乏深度,容易被观众迅速遗忘。
对于戏剧而言,缺乏理解能力的人往往难以被其情节所触动,进而成为忠实的观众则更为不易。因此,培养一名戏剧爱好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一旦个体对戏剧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沉浸其中,转化为终身的戏剧迷则显得相对简单。
这也是京剧圈越来越小却也源源不断的原因,人们总觉得老一辈的艺术家亡故了,京剧也就寿终正寝了。可这么多年过去,京剧不断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难以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在每一个时代,它都能邂逅可遇不可求的京剧人。
京剧已不可避免地选择了依托国家力量进行发展的道路。自京剧被正式确立为「国粹」以来,它作为国家认同与大众认同之间的桥梁,显著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面对京剧市场逐渐萎缩和边缘化的趋势,国家持续为这一小众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查询资料发现,现今全国约2000个重要院团,每年的财政拨款已达42亿。
京剧因难以如同众多地方戏曲般融入当地民俗信仰之中,故而难以在广阔的农村地区与地方戏曲展开经济资源的竞争。当前,多数京剧剧院仍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支持,以进行由上至下的文化演出,这种依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京剧剧院自我发展与生存的能力。
清末时期的工笔画作品【同光十三绝】以精湛的技艺,生动描绘了从同治至光绪年间在京师享有盛名的京剧艺术家们。进入九十年代,电影【霸王别姬】的推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广泛的戏曲热潮。影片中,程蝶衣对京剧的深切推崇,体现了那个时代对戏曲的纯粹热爱。
【同光十三绝】
在审视建国后的七十年历程中,这段时期见证了国粹文化的波澜壮阔与跌宕起伏。
其初十年,乃是以梅兰芳、程砚秋等老一辈艺术家为代表的辉煌时期。他们审慎地继承了传统,同时勇于剔除不合时宜的元素,成功地将京剧传统剧目引领至现代发展的轨道之上。
在随后的六年里,现代京剧的创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在北京隆重举办了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此期间,街头巷尾的收音机中时常播放着【洪湖赤卫队】和【黛诺】的经典选段,门前老翁手中的蒲扇亦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拍合。若有孩童能够熟练演唱【红灯记】中「临行喝妈一碗酒」的唱段,他们往往会自豪地向邻里展示这一成果。
梅派的庄重大气、尚派的热烈高昂以及程派的悠扬婉转,这些艺术特质在非主流逐渐演变为主流之前的数个十年间,均被岁月尘封于老旧收音机的回响与黑白影片的帧影之中。
梅兰芳
在市场的自然调节机制下,尽管单位体制对京剧团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名角儿"导向的营销策略仍然得到认可。绝大多数京剧团均致力于培养若干位深受观众喜爱、具备显著市场影响力的角儿。其中,来自上海的京剧演员王佩瑜便是这一策略的杰出代表。
在京剧艺术中,存在「乾旦坤生」的特定称谓,其中梅兰芳先生领衔的四大名旦均为男性,而孟小冬作为唱老生的杰出艺术家,其卓越表现使得「冬皇」成为近现代女性老生表演的巅峰代表。
王佩瑜
当代京剧界,王珮瑜被誉为「小冬皇」,作为当代第一女老生余派的传承人,她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在京剧界内外赢得了广泛认可。王珮瑜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娱乐传播手段,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艺术形象,吸引了众多原本对京剧不甚了解的年轻观众,一度被戏称为「不喜欢京剧的人最喜欢的京剧演员」。
在当下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背景下,每一位京剧从业者,都如同苏武般坚守着对国粹的热爱与执着,他们心怀对京剧艺术的忠诚,即便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
苏武牧羊图
我们见证了王佩瑜、张云雷、杨赤等艺术家的辉煌,而在众多未被我们目光触及之处,更有无数怀有满腔热忱的京剧传承者,他们默默奉献,不懈努力,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