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壮志难酬的「丧家犬」——孔子周游列国

2024-10-07国风

壮志难酬的「丧家犬」——孔子周游列国

「堕三都」活动以后,孔子弃官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漫长旅程。

孔子去鲁周游列国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任用他实行「仁政德治」主张的贤明国君。 他出游列国的经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卫国(今河南北部,国都帝丘)为中心的阶段;二是以陈国(今河南中南部,国都陈)为中心的阶段;三是又回到卫国的阶段。时间共计十四年。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孔子第一站到了卫国,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里。 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得罪卫君,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想去陈国,经过卫国的匡地(今河南长垣西南)时,孔子用鞭子指着它说: 「过去我来这个地方,是从这个缺口进去的。」 话声刚落,一群匡地人围了上来,原来孔子与鲁国季氏家臣阳虎长得很像,而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所以匡地人才把孔子围困起来,达五天之久。

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 :「先生健在,弟子何敢去死?」 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恐慌起来。孔子派了一个随从向卫国宁武子称臣,这才脱离围困。

孔子又回到卫国后,卫灵公有一个叫南子的夫人想见孔子。一天,她派人对孔子说: 「各国的君子不受侮辱,又想和我们国君建立交情、作为兄弟的人,必定会来见见我们夫人的。我们夫人也很愿意见见您。」 孔子开始辞谢,后来实在不得已才去见南子。

会见时,夫人在细葛布帷帐中等候。孔子进门后,向北面恭敬地叩头行礼。夫人在帐中也拜了两拜,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了叮当碰击的清脆声响。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 :「我不愿见她,但既然相见就要以礼答谢啊!」

子路本来反对孔子见南子,听孔子这么一说还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 :「假如我做得不对,天一定厌弃我,天一定厌弃我的!」 子路这才作罢。

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夫人同坐一辆车子,出宫后,灵公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大摇大摆经过街道。孔子回来厌恶地说: 「我从没见过像好色那样爱好德行的人啊!」

卫灵公表面上对孔子很尊敬,但却不让孔子参与政事。孔子对卫灵公非常失望,感慨地叹息 :「如果让我主持国事,一年就差不多见成效,三年就会很有成绩的。」 一天,孔子正敲打石磬,一个背着草筐的人经过,说道: 「有心思啊,敲磬的这个人!敲得又响又急,既然人家不赏识自己,那就算了吧!」 孔子深有感触。

孔子看到在卫国得不到重用,不得已离开了。他带着弟子们先到了曹国,曹国没有接待,又回到宋国。

一天,孔子正与弟子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听说孔子来到宋国,就派人来追杀,砍倒了那棵大树。弟子们催促着说:「快点走吧。」

孔子说: 「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但孔子看到宋人凶猛的样子,只得仓皇地离开那个地方。

孔子来到郑国,与弟子们走散,独自一人站在外城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 「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类似子产,而从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狈得像只丧家之犬。」 子贡把原话告诉孔子,孔子笑嘻嘻地说:「说到形状,那是无关紧要的。要说像丧家狗,正是这样呀!」

孔子终于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年)到了陈国,住在他曾相识的贤人司城贞子家里。这年秋,季桓子病,懊悔过去长期未能用孔子而影响了鲁国的振兴。

临死前,季桓子叹息道 :「过去这个国家几乎兴旺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鲁国没有兴旺起来。」

季桓子回过头来又对儿子季康子说: 「我马上就要死了,你必然要继承我的位置。继位后,一定要招仲尼回来。」 过了几天,桓子去世,季康子继位。办完丧事,康子就准备派人去陈国请孔子回鲁。

大夫公之渔阻拦说道 :「从前我们先君用他不能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现在任用他,如不能善终,是要再被诸侯耻笑的。」

康子说:「那么我可以请谁?」

公之渔说:「应该招冉有。」于是康子便派人去找冉有。

冉有临行前,孔子说: 「这次鲁国招请你,不会小用,必将重用。」 他又对其他的弟子说: 「回去吧!我的这一帮学生志向高远而行动疏阔,我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指导他们。」 子赣知道孔子思念故国,在为冉有送行时,叮嘱道:「你要是受到重用,一定要想着把先生请回去啊!」

由于司城贞子的推荐,孔子在陈国得到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也有俸禄,但不像在卫国那么优厚。

三年后,孔子离开陈国,向楚地负函前进。当走到陈、蔡两国边界时,楚昭王听说孔子的贤德,便派人聘请他。

孔子正要前往答谢,陈、蔡两国的大夫暗中谋议说: 「孔子是有才德的贤者,过去他所指责讥讽的都切中各诸侯的弊病。近来他长住陈,还想去蔡,我们两国的大夫们的为政措施与他的主张多有不合。现在,楚国是个大国,却来招聘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的话,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处境就危险了。」 于是双方就派了一群人围困孔子于野外。

孔子在陈、蔡间被困,绝粮七天,随行弟子饿病了,许多人都爬不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弟子和随从都不免露出不满情绪,孔子却仍很镇静,甚至继续讲学、诵诗、弹琴、唱歌。

子贡等由于屡遭挫折,对孔子之道产生了怀疑,他看到孔子这般逍遥自在的样子,气冲冲地对孔子说: 「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

孔子说 :「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困窘就不能控制自己,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子贡听出孔子在骂他,气得脸色都变了。

孔子又问: 「子贡,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

子贡回答道:「是的,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我只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知识而已。」

孔子深知弟子们都怀愤懑之心,便叫来子路问道 :「【诗】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子路说:「恐怕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们才不放我们通行。」

孔子说: 「有这么回事吗?假使有仁德的人能使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要是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够处处通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离开后,子贡又前来。孔子对他说:「 子贡,【诗】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被困在这里?」

子贡说: 「先生的政治主张最为高明,但天下就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您。先生何不降低自己的政治主张呢?」

孔子说:「 子贡啊,一个好的农夫虽然善于播种,然而却不一定能得到好收成;好的工匠虽有精巧的手艺,然而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才能有道德的人能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能按一定办法治理社会,然而却不一定能被社会容纳。现在,你不坚信自己的理想,而是追求让人家承认。子贡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后,颜回走了过来。

孔子又说: 「颜回,是不是我们的主张不对呢?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

颜回说: 「先生的政治主张最为广大,因此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您。虽说是这样,先生还是努力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容纳有什么妨碍?不被容纳,才能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要是提不出治国道理,那才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既然旗帜鲜明地坚持好的主张,却不被采纳,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了。」

孔子欣慰地笑着说道: 「是这样呀!颜家的好小子,要是你成了大富翁,我一定做你的管账先生。」

孔子围困被解后,继续前行。一天,子路正在行走间,路遇一位肩扛锄草工具的老农,问道:「您看见我的先生了吗?」

老农说:「 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我怎么知道谁是你的先生!」 说完,只管锄草。

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这定是位隐者。」

孔子终于到了负函,和当时的政治家叶公见面。叶公问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 「治理国家在于招纳远方贤能,使附近的人归服。」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说这事,对子路说 :「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说,‘他为人呀,不过是学习道理不知疲倦,教导别人不知厌烦,发愤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了’。」

这一年,楚昭王又派人奉币来聘请孔子,并想把书社之地七百里赐给他。令尹子西劝阻楚王道: 「大王派往诸侯各国的使者,有比得上子贡的吗?回答只能说‘没有’。大王的宰臣有像颜回这样的人吗?回答只能说‘没有’。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人吗?回答还是‘没有’。大王的各主事官佐有像宰予这样的人吗?回答仍是说‘没有’。况且楚国始祖受封于周室,封号是子男爵,封地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用他为臣,我们楚国世世代代统辖的几千里土地还能保得住吗?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统管百里之地,最终称王于天下。现在让孔子占有七百里土地,再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并不是楚国的福音啊!」 昭王听了子西的一番话,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卫出公即位后,卫政局日趋安定,孔子弟子中多人在卫国做官,要求孔子回卫的呼声很高。孔子就又回到了卫国。 这年是鲁哀公六年(前489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

孔子第二次回卫国,但卫出公最终也没有给他官做。

这时期,孔子弟子冉有、子贡、樊迟等都在鲁国做了官。孔子也很想回鲁国。

早在鲁哀公三年孔子在陈国时,季桓子死去,他曾命其子季康子一定要把孔子请回鲁国。 又过了几年,冉有做了季氏宰。

哀公十一年(前484年)春,齐攻鲁,四十一岁的冉有率领鲁军与齐国战于清(今山东长清东南),战败了齐军。

当时季康子就问冉有:「先生的军事才能,是跟谁学的?」

冉有回答说: 「是向孔子学来的。」

季康子又问:「 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呀?」

冉有回答:「 孔子办事,真诚而无遗憾。我按照先生的这种原则处理事情,虽然有两千五百户的封赏,先生也会毫不动心的。」

季康子听了冉有的一番话,说道:「我想招请孔子,可以吗?」

冉有说: 「不要让小人从中阻碍,事情就好办了。」 季康子听了冉有的话,派人带着厚礼来聘请孔子,孔子回到了鲁国。

孔子自鲁定公十三年到鲁哀公十一年,在外奔走十四年,希望能实现自己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结果是在到处碰壁之后,结束了流浪生活。

不久,季康子想要颁布新的田赋,便派冉有问于孔子。孔子开始说:「我不了解。」

冉有再三问,孔子才说:「 君子的行政措施,应该在合于礼制的范围内,根据三条原则办事:好施于民的要宽厚;为民办事要避免过和不及而适得其中;取于民的要少一些好。如能按照这三条原则办事,那么,实行原来的田赋也就够用了。如果不按礼制办事,贪得无厌,即使实行新的田赋,也会不够用的。」 季康子没有听孔子的话,于第二年春就开始实行新的田赋了。孔子非常恼火。

鲁哀公没有重用孔子,孔子在「没有人了解我啊!」的感叹声中,决定不再求仕为官,而是把「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的主要精力,用在从事教育事业和文献整理工作上,他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并且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

孔子在世时,正值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诗】、【书】残缺。 于是孔子追溯考查了夏、商、周三代的制度,述解【书】,上起尧舜之际,下至秦穆公,编排其间的历史,说自己最赞成周朝的制度。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余篇,到孔子时,他删去重复部分,把叙述夫妇关系及爱情内容的【关雎】篇作为【风】的开始,把反映宴飨群臣嘉宾的【鹿鸣】篇作为【小雅】的开始,把反映周文王创业建国的【文王】篇作为【大雅】的开始,把反映周公建洛邑、率诸侯祭祀文王的【清庙】篇作为【颂】的开始。

孔子曾说:「不成啊,不成啊!君子最担忧的是死后没有留下好名声。我的主张行不通了,能给后人作出点什么贡献呢?」于是,孔子便依据鲁国的历史编辑【春秋】一书,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记载了鲁国十二个国君的历史。 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渗透到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孔子晚年喜好读【易】,把编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好多次。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到了晚年,更加专心从事教育。在授业上,孔子从四个方面入手教育学生,即学问、行为、忠恕、信义。 在学习上,孔子主张读书要复习,同时还必须勤于思考,而且要坚持到底,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听到弟子颜回和子路相继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孔子在去世前七天的早晨,扶杖站立门前,意态逍遥,自吟自歌道: 「高高的泰山啊,要崩颓!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断折!炯炯的哲人啊,快要枯萎!」

歌罢入门,当户而坐,悠然长叹道:「大概我快要死了啊!」

自此卧床不起,七天后,即这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鲁哀公作了一篇悼辞说: 「上天太不公平啊,不肯留下这位老人,让我一人在位,孤零零的我深感内疚。啊!多么悲痛!」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城北约一里路的泗水岸边。许多弟子都服丧三年,又相对哭泣尽哀,然后相别而去。独有子贡一人留下,在墓旁筑了茅舍继续守丧三年,才离开先生坟墓。之后有些弟子和鲁国人追念孔子,把家搬到墓旁住下,约百余人家,于是这里被叫做「孔里」。

后来人们又把孔子的住房和讲堂以及弟子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衣冠、琴、车、书等生前用物。自此以后,年年奉祀。 今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所谓「三孔」,就始创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