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善用其心:自古成就只有这两种人

2024-01-27国风

万行法师的著作【善用其心】,这样说会进步,会成就的两种人:

自古只有两种人会进步,会成就。

一种是自律性很强的人,也就是佛教里面所说的,能够主宰自己身口意的人。这样的人绝对会有大成就。

第二种是全然接受的人,也就是没有我执的人,你说什么他都接受,都按你的意思原封不动地去做,没有个人的成见。这种人也绝对会成就。

除了这两种人,其他任何一种人都不可能成就。

而且这两种人合起来就是一种人,全然地接受,严格地约束自己。


初看这句话时,有点诧异,为什么能成就的人,必须是「全然接受」呢?

「全然接受」,不是等于是不分是非对错吗?

难道没有是非观念也能成就?

这是我听过如何「成就」最特别的解说。

反复读了很多遍,似乎理解了这个「全然接受」。

理解如下:

从接收到接受,再到全然接受,是一个人在不断打开自己、打开封锁太久的内心。

心打开,才能接受外界的所有,这是成长的过程。

01

空杯心态,汲取新知。

空杯,看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无非就是将杯子空掉,才好装入新的水。

我们常用「空杯心态」来形容,清空自己的固有观念,呈现空空如也的状态,才能收纳更多新知识。

可是,清空观念可不像倒干净杯子这么简单。

甚至,有些观念早已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即使想拔除,也需要费很大力气。

更何况,还有一些常年的习气,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这类陈旧于深处的「东西」要如何清除呢?

你看,想真正做到空杯并不容易,对吧。

好比,参加一次聚会,你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带着谦虚之心去请教学习。

可是,偏偏遇到了不太友善的人,无礼的言行,还是能燃起坏情绪。

难以抵挡反驳之意,就会下意识地「反击」回去。

如果真的能用空无状态,带着觉察力,也许能平和对待。

向内观,究竟是什么激怒了自己,是被说中了自己的痛点,还是其他原因。

如果带着分辨心,评判对方的对与错,会忍不住想反驳。

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老师教导、还是领导安排。

并不是件件都能照做,总会不自觉地加上自己的想法。

这样,「动作」难免会变形,结果当然也会有所偏差。

举个例子:

一企业的主管布置年终会议的流程,执行人小李接到后,认为「上级领导讲话」安排在会议第二项不合适,放在最后才能达到效果。

小李想,有可能是主管工作繁忙疏忽了流程的规则。

于是,他将流程重新修改了。

殊不知,主管并没有疏忽,而是领导当天还有会议要出席,所以,这里的会议讲话提到第二流程。

这样的场景,职场中人不会陌生吧。

在工作中,我们多少会带着自己的想法(执念、经验)执行指令,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正常工作。

有创新,有想法无可厚非。

这里所讲的「空杯心态」是:

不纠结于过去,时刻关注现在,积极展望未来;

能听得进他人的建议,放下「自以为是」;

放空自己,广纳良言。

02

自律自渡,简单重复

说起自律,曾经我以为「坚持是永不动摇」。

与「痛苦」不可分割,还需要毅力和坚韧。

其实后来我才明白。

坚持就是犹疑着、心猿意马着、一步三停着,继续往前走不后退。

有一句话说得好:

习惯成自然。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认同这事是正确的才会去做。

大抵持续一个月左右,会形成一种惯性。

比如,早起这事儿,首先要明白早起是为啥。

可以是跑步、读书、或者给孩子做榜样等等,只要你能认可就愿意去做。

持续一段时间,不需要告诫自己、或者用毅力强迫去做,就能变为你的生活习惯。

再来举个例子。

【善用其心】的作者万行法师,在书中讲到关于持之以恒上早课的事。

因为法师日常工作繁多,按理说,有很多理由不参加早课。

然而,他 做为一寺的住持,并没有因忙碌而耽误早课

一来,法师认为这是出家的必修功课;

二来,法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哪怕前一天忙到深夜,也会在第二天早上三点打坐,四点半到大雄宝殿领诵早课。

二十多年下来,这样的作息已成为他的习惯,所以法师说:早起上课并不苦。

师父以身作则,大众(有出家师父,也有居士)便会依照榜样,按时上早课。

精进修行,自己管理自己,规律的作息是基础。

03

借事炼心,静心宁神

【善用其心】里说:

消除内心的不安、治愈内耗,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事。

做事,不仅限于工作,还可以是学习和劳动。

管理好时间,让日子充实。

不要被动「领任务」,而是能自行地安排好一天。

阅读学习、强身健体、干活劳动、认真工作等等。

只要安排合理,一天就不会觉得无聊无趣。

在做事上去观察心的波动,情绪的起伏。

反复内观自己,专注于当下的「做」。

静与动相结合,日日精进。

静下来修心,借做事检阅心的变化,次第升华,成长是必然的。

尽管在佛法面前,我只算个门外汉。

但是,阅读万行法师的【善用其心】,我理解佛教中的修行,一样可以用于生活工作之中。

静,才能使人平和,才好应对万变。

看温润如玉、从容淡定的杨绛先生,一生都在阅读写作,她这样解释迷茫:

你迷茫的原因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是呀,一个被书籍滋养过精神世界的人,内在是丰盈且有力量的。

哪里会有内耗,哪里又会有空虚感。

所以,认真做事的人会专注,心会纯,渗透力就会强。

这样的人散发出来的磁场是积极阳光的,靠近这样的人,会感受到一种和谐与爱。

说到底,心,才是言行的总指挥。

想要有所成就,必先静心减欲,全然打开内心,接得住万物,做事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