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朱和羹【临池心解】之七

2024-06-29国风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朱和羹的【临池心解】的第七部分。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56】

余谓柳公权纵不能书,陈氏子孙岂尚知右军手法者?且书之为道,果笔所尽耶?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心为本,而笔乃末矣。右军书圣,公权直接心源,岂区区惟笔是求乎?此亦妄人之论也夫!

【今译56】

我认为,就算柳公权真的写不好字,陈氏子孙又怎么会懂得王羲之的笔法呢?而且书法之道,难道仅仅取决于笔吗?心正则笔正,笔正才可为法。王羲之是书圣,柳公权直接领悟到了书法的精髓,怎么会仅仅局限于笔的追求呢?这也是无稽之谈啊!

【原文57】

作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作书不能笔笔周到,笔笔有起讫、顿挫,颟顸、滑过,如对宾客之失其照顾也。上文所云笔笔要送到,亦即此意。

【今译57】

写字就像招待宾客。在一个厅堂内,宾客满座,主人需要左右照应,让宾客不感到寂寞,自己也不会有丝毫懈怠。写字如果不能每一笔都照顾到,如果每一笔都没有起讫、顿挫,而是含糊、滑过,就像对宾客失去了照顾一样。上文所说的每一笔都要送到,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58】

用笔宜收敛,不宜放纵,放纵则气不融和。欧阳率更付善奴诀云:‘细详缓临,自然备体。’又云:‘四面停匀,八边具备。视势结体,当东西映带,意在笔先。’大约劲利取势,虚和取韵,二语尽之。

【今译58】

用笔应该收敛,而不宜放纵,放纵则会使气韵不融洽。欧阳询在【付善奴诀】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又说:「四面停匀,八边具备。视势结体,当东西映带,意在笔先。」大概意思是,用笔时要仔细端详,缓慢临摹,自然就能掌握字体的形态。书写时要注意字的四面分布均匀,八边具备,同时要根据字的形态和走势来构思和安排结构,做到意在笔先。这样才能使字体气韵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原文59】

作字点画须要精意。观古帖中起笔之始,迥不犹人;结体既成,终合人意。盖如善弈者,布局数子,几令人莫测;至收局时,着着回应,处处周密。此即张怀瓘用笔十法中‘裹束’一法也。

【今译59】

写字时笔画和结构需要精心安排。看古帖中字的起笔,与常人不同;字的结构完成后,又符合人的心意。这就如同善于下棋的人,布局时看似随意,实则每一步都有深意,到了收局时,每一步都相互呼应,处处周密。这就是张怀瓘在【用笔十法】中所说的「裹束」一法。

【原文60】

唐太宗云:‘努法不重顿走下,虽短不直。’当临右军作‘戬’字,虚其‘戈’,令虞世南足之,以示魏徵,徵曰:‘圣作惟戈法逼真。’此可谓精鉴矣。然太宗之反戈,不如努法仅一间耳。余拟反戈之法,得顾盼生姿,一如发矢赴的,总在重顿走下。故余于努法,仍由反戈悟入。

【今译60】

唐太宗说:「写努(弩)法时不要太重,顿笔后要自然地写下去,即使笔画短也能写得挺直。」有一次,唐太宗临写王羲之的「戬」字,故意将「戈」字空出来,让虞世南补写,然后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圣上的作品只有‘戈’法最逼真。」这真可谓是精到的鉴赏啊。然而,唐太宗的「反戈」法,与「努法」相比,只是略胜一筹而已。我模仿「反戈」法,能使字顾盼生姿,就像箭射向目标一样,关键在于重顿走下。因此,我在「努法」上,仍然是通过「反戈」领悟到的。

【原文61】

山谷‘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句,盖为守法不变者言之。字曰二王,画曰二米,何尝不守家法?何尝拘守家法?不囿家法,正所在以善承家法也。则能守而能变之功也。

【今译61】

黄庭坚的「世人都只学习兰亭的表面,想要脱胎换骨却没有金丹」这句话,大概是针对那些守法不变的人说的。说到书法是王羲之、王献之,绘画是米芾、米友仁,他们何尝不是遵守家法?又何尝是拘泥于家法呢?不被家法所局限,正是善于继承家法的表现。这就是能够守法又能够变法的功夫啊。

【原文62】

‘东坡作书不悬腕。’涪翁云。然涪翁目见,当非妄语。但腕不贴案,即能虚悬,亦不在悬之太高也。世人不察,遂议东坡偃笔。夫偃笔安得佳书耶?

【今译62】

「东坡作书不悬腕」这句话是黄庭坚说的,这应该是他亲眼所见,并非妄言。只要手腕不贴在案上,就能做到虚悬,而且也不需要悬得太高。然而,世人没有仔细观察,就认为苏东坡是偃笔写字。要知道,偃笔怎么能写出好字呢?

【原文63】

分行布白,为入手要诀。元人所谓黄庭有六分九宫,曹娥有四分九宫是也。否则,疏处安顿,尚易舒展;密处安顿,每形局促。其实分行布白,不外间架;间架既定,然后纵横变化,无不如志矣。

【今译63】

安排字的点画结构和布置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方法,是学习书法的入手要诀。元代人所说的【黄庭经】有「六分九宫」,【曹娥碑】有「四分九宫」,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这样做,在疏朗的地方安排字,还比较容易舒展;在紧密的地方安排字,就会显得局促。实际上,分行布白,无非就是间架结构;间架结构确定了,然后再进行纵横变化,就没有不如意的了。

【原文64】

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

【今译64】

写行草书法,最可贵的是虚实并见。笔不虚,则不够圆脱;笔不实,则不够沉着。如果专用虚笔,就会显得油滑;如果只用实笔,又会显得滞笨。虚实并见,就是虚实相生。书法家的秘法: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之处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虚实兼到。

朱和羹的【临池心解】第七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