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王之涣:鹳雀楼上观沧海,凉州词里忧边关

2024-07-22国风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0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畅当的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02【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开篇即「心中造景」,展开一片宏大的视野,万里之外的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逼人,这是动态美;然后苍凉辽阔的大地上,一座险山环抱的边塞孤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真是「藏万里于尺幅」,「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静态美。山川的雄阔苍凉,戍边者处境的孤危,自然引入羌笛之声,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但玉门关外,苦寒戍边之地,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折杨柳不得,况卫国戍边是责任,又「何须怨」呢?全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03【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此诗先描述了诗人于重阳节送别故人时的凄凉情景,再写诗人对故人的送别,最后写诗人对彼此分别后的遐想。全诗格调苍凉,在问语的强调、今明的对比、虚词「且」「暂」「应」的呼应中,一波三折地推出离别之苦。】

04【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以乐景写哀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05【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长安城外,王之涣与友人即将离别,当时正值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的前两句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诗的后两句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别人送别而攀折杨柳,反映送别的人多。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别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