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何以销烦暑

2024-07-23国风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销暑】诗,是诗人在酷暑面前「心静自然凉」的真实写照。

不知不觉又到了大暑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共有三个「暑」,小暑、大暑、处暑。小与大是按热的程度而分,「处」是止的意思,意为暑天至此终止。

元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里的「六月中」指的是六月的「中气」。古人把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每个月两个节气,在月初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大暑是农历六月的中气,此时又正好逢「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谚语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所以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暑和热是同义词,暑在古籍里多注解为「热」。【说文解字】、【玉篇】、【广韵】等字书均言:「暑,热也。」【论语-乡党】:「当暑,缜絺( )绤( ),必表而出之。」孔子说,天热的时候,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而且一定要穿在外面。南朝人皇侃疏:「暑,热也。」【素问 - 骨空论】「立而暑解」,唐代王冰注:「暑,热也。」有些文献在引古文时甚至直接将「暑」引作「热」。【管子 - 匡乘马】有「使农夫寒耕暑耘」之句,但【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引用时「暑」俱作「热」。汉代刘熙的【释名】从声训角度解释「暑」:「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暑虽然就是热,但仔细分辨,两者还是略有区别。「热」为普通的热,而「暑」为更热、极热。【尚书 - 洪范】「曰雨曰旸」,唐代孔颖达注疏曰:「暑是热之极。」【素问 - 至真大要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唐人王冰疏:「阳之少为暖,其壮也为暑。」说明在古人概念里,「暖」为稍热,「热」为中热,「暑」为极热。还有人从干热、湿热角度区分热与暑的不同。清儒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暑与热,浑言则一。故许以热训暑。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赞同此说:「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

类似「暑」和「热」这种情形的,还有「寒」与「冷」。「冷」是表示普通的冷,而「寒」则是更冷、极冷。孔颖达在注疏【尚书】时说:「寒是冷之极。」所以汉语中总是将冷与热相对,如「冷嘲热讽」、「冷言热语」等;而将「寒」与「暑」作对,如【周易 - 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著名的启蒙教材【千字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列子汤问】中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淮南子 - 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在战国楚文字中 (暑)和 (暏)本为一字,都是从日从者,只是偏旁不固定,或上下或左右而已。这种情况在古文字构型中常见。【包山楚简】中有「 暑」、「 暏」,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名字的不同写法。而这里的「暏」与后世的「暏」也并非一字。【说文解字】:「暏,旦明也。」这个「暏」其实就是「曙」的异体字。段玉裁注:「许书有暏无曙,而【文选魏都赋】、谢康乐【溪行诗】李注并引作曙,古今字形异耳。许本作暏,后乃变为曙。署亦者声也。」而从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暑」字作 ,正是小篆 所本。

古人除了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外,还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五天为一候,全年共七十二候。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最湿热的时候,所以大暑三候都反映的是这种湿热的天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初候,腐草为萤。」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落叶上,经幼虫、蛹,到大暑时,湿热使枯草落叶腐败,萤火虫就从腐草中蛹化为成虫,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腐烂的杂草所变。「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此时土壤内湿气潮润,天气更是湿热难耐。「三候,大雨时行。」大暑后期时常有大雷雨出现,会大大缓解酷暑的闷热难耐,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在中医里「暑」还是一种病名。多指炎夏感受暑邪所致之热性病证,古称中暍( ),中暑之人也被称为暍人。中医里有所谓「六淫」之说,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暑为六淫之一,是夏季的主气。凡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统称为 「 暑病 」 。但狭义的一般多是指暑温、中暑、感暑之类的病症。大暑之时,暑湿之气易乘虚进入人体。暑气盛行,心气易亏,脾胃困阻,食欲不振,倦怠嗜卧,精神萎靡,这种病症也被称为「疰夏」。

大暑期间民间流行的饮食习俗体现了劳动人民应对疰夏的饮食智慧。这时候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流行吃凉性食物消暑,广东谚语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就是凉粉,广东人称凉粉为「烧仙草」。南方还盛行喝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清凉中草药煮成的「伏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大暑吃热性食物的习俗。比如「贴伏膘」、「喝暑羊」、吃热汤面等。

广东烧仙草

鲁南「喝暑羊」

我们读唐宋诗词,发现古代诗人们在大暑天里写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克服奇热难耐和如何乘凉消暑。李白写了【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看看,酷热让李白直接裸奔了。而白居易对酷暑的态度显得比较淡然。除了文章开头的那首【销夏】外,他还写了一系列的避暑诗,如【夏日闲放】:「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

有首歌里唱到「寒冬腊月盼春风」,其实暑夏六月人们最盼的就是凉风。 杜甫在【夏夜叹】里叹到: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而宋代诗人更喜欢去「追凉」,秦观有诗: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杨万里专门写了【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黄庭坚的【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最能反映古人盼望秋风洗尽酷暑的美好愿景:

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宋代「柳院消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