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每个人都是一堆碎片的集合体

2024-06-27国风

01

伊能静说,网上有人把她很多年前的访谈内容剪出来,然后批判她。伊能静说,难道我不成长吗?

作家李娟说,自己一点都不喜欢【我的阿勒泰】,那是一段很不愿回忆的时期,不喜欢那时的自己。

我是在五年前读的李娟,立刻被她吸引。

李娟的书依然在热卖,但是她自己却不喜欢。

每个人都是动态的,是跟环境不断交互获得成长的,一个人某时某地做过的事说过的话,和现在的思想绝不能等同起来。

有的变化是从他人的视角观察到的,有的变化只有自己知道。

过去喜欢过的人,换到现在,大概连看都看不不上了。

过去觉得特好看的书,现在觉得简直幼稚不堪。

过去写的东西,现在拿出来阅读,唉,天呐,就这水平。

成长过的人有个特点,就是对过去的自己不认可。

是过去的自己太菜了么?

不是。

是你现在变强了。

当一个人变强了的后,就自然握有审视过去的视角和尺度。

觉得当时为什么不这么做呢,这么做就跳出来了嘛,不至于搞得那么为难。

可是在当时的情境下,你就只能是「那么做」。

02

每个人都是一堆碎片的集合体。

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的增多,思考的拓展,慢慢一点一点地将自我拼补得比过去大一些、完整一些。

曾经信誓旦旦的东西,有一天会动摇,过去言之凿凿的东西,有一天会自动瓦解。

这就是人。

一个作者否定自己过去的作品,非常正常。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过去表达过的观点,有一天也会变。

假如我后来又表达了相反的观点,语气跟过去一样坚定,并且也能拿出一二三点来论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说我不喜欢吃泡面,但是有段时间我总是吃泡面,还挺馋泡面的,这也是正常的。

我以前很不喜欢武志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的观感发生了变化,于是买了他好些本书。

也没人跟我科普过他的任何好,但是我就是自然发生了变化。

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月亮是方的,估计也能找出一二三四点来支撑「月亮是方的」这个事实。

03

多年前,我遇到过这样的事。

就这人本来是信这个宗教的,信了好些年很虔诚,有一天居然改信别的宗教了。

当时我就百思不得其解,心说这不是很大很严肃的事么,怎么能跨这么大一界?

后来就自然而然明白了。

今天一个人跟我说,她(朋友)自己明明说一定会去一定会去的,怎么就反悔了呢!她这人怎么这样?

我说,咱自己就没反悔过,就没说话不算话过?

04

我们永远都不能用一个碎片来论断一个人。

有人问:字如其人,这个说法准么?一个人写的字如何是不是能代表这个人的人格,甚至是品德?

我说不能,那只是反映出一个人身上很小很小的面向。

比如从运笔力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一小部分个性特点,但根本不足以评判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品之间更是扯不上任何关系。

如果能,那么赵佶是书法家,秦桧也是书法家,这又怎么解释咧?

05

一个人长得很好看,衣品很好,也只是一个面向,不能说明这人的道德情操以及学识涵养。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光环效应」,指以一个面向去推导所有的面向。

比如你觉得这个人长相真好,然后推测这个人一定很会生活,很有情调,说不定炒菜也很好吃。

其实,后面几点跟长相之间一定关联都没有,但是人喜欢去做这样的关联。

不过,根据每个人都是动态变化这个规律来看,或许这人现在不具备生活情调,以后也许会变得有情调。

只是一个人的人品(主导人格)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会贯穿一生。

我们从一个小小的中心开始,一点一点地拼凑起今天的模样。

核心小结:

①人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别人知道,有的变化只有自己知道,每个人都是通过和环境的交互获得成长。

②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堆面向,像碎片,每个碎片都不足以论断这个人。

何向群,宁波向群心理工作室创办人,中国心理学会科普专家库成员,多篇文章发表国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