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此身变化浮云随

2024-06-25国风

说到苏东坡,总有文章可做。苏以【寒食帖】雄踞天下第三行书,此后,苏除此【寒食】外,似乎便再无墨迹可宝了。其实不然,我以为,苏帖之中最有「苏味」,也就是苏之标志与「性征」最为翘楚的当数【石恪画维摩像赞】(亦称【石恪画维摩像颂】)一帖。此帖用笔更为偏扁、方正,典型的苏式「石压蛤蟆」,融楷法入行,楷行并驾,两相宜也。此帖后被收入【三希堂法帖】,多被清人临摹成卷,比如石庵、翁同和等,更受今天拍场追捧。清人临摹中,刘墉完全一副怡然自得的自家样貌。翁同和笃实一些,尚余一点「苏味」,只是颜鲁公成色多了一分。

苏东坡是信佛的,知杭州时,多与佛禅师交游,自夸「吴越名僧与余善者十九」。其实,苏东坡是被贬黄州,受前贤白居易身事召唤,方归诚佛僧,自号东坡居士。他对维摩诘佛情有独钟,简直心驰神往,曾两度作诗盛赞,其一为【咏维摩像】,其二便是【石恪画维摩像赞】。前诗曰:「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读此诗,恍惚眼前浮出圣僧达摩面壁图,其人干瘦,僧棒之下却力克众敌。后诗【石恪画维摩像赞】,却不像诗题所示,赞美石恪画的维摩像,而是从治病用药入手,娓娓道来:「我观众工工一师,人持一药疗一病。风劳欲寒气欲暖,肺肝胃肾更相克。挟方储药如丘山,卒无一药堪施用。有大医王抚掌笑,谢辞众工病随愈。我观三十二菩萨,各以义谈不二门。而维摩诘默无语,三十二义一时坠。我观此义亦不坠,维摩初不离是说。譬如油蜡作灯烛,不以火点终不明。……」

明眼人一看,此诗是得了唐人白乐天的衣钵的,琅琅上口,简白如话。其书法显然是手札形制,一叶叶散开,装池后也可成册页,章法上不比【寒食】活泼佻宕,字形字距也不及【寒食】变化多端,不时有出奇之处。【石恪画维摩像赞】,总的来说还是较为中规中矩的,尤其引楷法入行,字字独处,虽略有牵丝,但不勾连,楷肥行瘦,腴颀相间,很是受看。

此帖作于元祐三年(1088)八月,是苏东坡53岁时所作,当时他人在首都东京汴梁,正当壮年。明版【苏东坡文集选本考述】在此诗下批:「趣甚!」何谓「趣」?以我浅见,是有少许的不正经,或可说轻佻,因而得「趣」。诗无趣,便寡;笔墨无趣,便涩。此诗文涉维摩诘,自是引佛入书,汲禅取偈,全书不无朴衲之气,诗文亦朴衲,少不了佛偈禅思的:「佛子若读维摩经,当作是念为正念。我观维摩方丈室,能受九百万菩萨。三万二千师子座,皆悉受容不迫辙。又能分布一钵饭,餍饱十方无量众。……」

罗嗦半天,最后几句方落到实处,匆匆说到石恪的维摩画像:「我观石子一处士,麻鞋破帽露两肘。能使笔端出维摩,神力又过维摩诘。若云此画无实像,毗耶城中亦无实。佛子若见维摩像,当作此观为正观。」画的像不像不重要,谁也没见真的维摩诘,透出佛僧真癯精神就好。好的诗,大多为大白话,那是从骨头里炖出的味道,是提纯后的沉淀,是诗中暗含骨头。况且,山门佛寺的诗又多朴衲之气,如寒山、拾得、王梵志等,每每平白如话,若家常口语。唐宋长诗的厉害,是不说故事,也一咏三叹,犹如一波澜壮阔画卷。

【石恪画维摩像赞】是首较长的诗,全诗统共四十行二十句,平白如话,一泻千里,连个旋涡都没有,却处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此间,苏东坡读米元章【宝月观赋】后,说「知元章不尽」,我读苏轼【石恪画维摩像赞】诗与书后,亦可说「知东坡不尽」。此书法更是苏东坡另一道别样风景。

说到这儿,愣神一想,东坡岂不也是一尊维摩像。他后生的漂泊,四处的颠沛流离,不说「病骨磊嵬如枯龟」,却是「此身变化浮云随」的。如此一说,那石恪画维摩像岂不也是东坡人身的写照,我们何不「当作此观为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