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王阳明留给后人关于「心静」的两大法宝

2024-03-13国风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哲学家们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类是如柏拉图般四处奔波,向各种人和物请教、传播思想的学者;而另一类,如中国理学的大师们,特别是王阳明,他们更偏爱静思,从内心深处探寻真理。

我们都深知,让一颗长期忙碌的心静下来并非易事。

因此, 静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远离外界干扰、宁静的场所,这样才能更容易进入静心的状态。

其次,调整身体的姿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静坐方式。无论是盘坐还是立坐,都应确保双手平放、背部挺直、全身放松。王阳明的心学便是以这种方式来实践的。

调整呼吸,避免用口呼吸,仅用鼻子呼吸,同时默数呼吸的次数,使呼吸逐渐平稳。

完成这些准备后,王阳明指出:

教导人们学习,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初学者往往心猿意马,思绪纷乱,大部分的思考都偏向于私欲。因此,应先教导他们静坐,使心思安定下来。

长时间地仅仅保持心静如止水,像枯木死灰一样,也是无用的。必须进一步教导他们自我反省并克服私欲……

将好色、贪财、贪图名声等私欲,一一搜寻出来……一旦有私欲的苗头出现,就立即克服,毫不留情,不能姑息纵容。

王阳明提倡的静坐包含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息思虑」,即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的状态。

虽然没有具体的口诀可念,但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等理念,都可以作为引导心灵平静的工具。在默念这些理念时,要持续不断,以此替代杂乱的思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自然会变得平静。

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是不够的, 还需进入第二步「省察克治」。

首先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出哪些是私欲。良知会清晰地告诉你答案:好色、贪财、贪图名声都是私欲。要克服这些私欲。以前有这些私欲并不可怕,现在就要坚决消除它们,毫不留情,绝不姑息。我们不能总是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思考天理。尧舜的崇高品德,仁、义、礼、智、良知,这些都是天理。

在脑海中不断回想这些画面,久而久之,心胸自然会变得博大无私,充满浩然之气。其中的奥妙,只有真正实践的人才能深刻体会。

大多数讲解心学「静坐」的人都止步于此。

他们认为静坐就是这两个步骤,而王阳明则认为,在这两个步骤中,必须有两件法宝作为保障,否则,静坐可能会变得空洞无物,甚至毫无益处。

这两件法宝就是「诚意」和「谨独」。

诚意,就是端正念头,诚实地按照良知给出的答案去行动。当一个念头产生时,良知自然会判断其好坏。好的念头就保留,坏的念头就消除,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说,诚意就像「喜欢美好的事物,厌恶丑恶的事物」一样自然。虽然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却非常困难。例如,虽然我们知道不义之财是坏的,但有时却抵挡不住诱惑去获取。一旦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不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因此,王阳明大力提倡「诚意」:

只有天下最大的诚意,才能确立天下最大的根本。

在静坐中,当我们发现一个私欲,就应该立即消除它,这就是诚意。如果我们发现私欲却姑息它,甚至不想消除它,那就不是诚意了。这样,我们的静坐也就失去了意义。

谨独,也就是慎独,原意是指在独处时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在我们静坐时,就是谨独的时刻。在王阳明看来,谨独实际上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许多要素。王阳明说,在静坐时,我们只要将这些要素一一列出并实践,就是谨独了。

要分析自己的内心,找出自己有哪些私欲;

要设定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消除这些私欲;

要有信心,坚信自己能够消除这些私欲;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消除私欲的过程中不为消除而消除,更不能抱有消除私欲的目的,否则就会产生新的私欲;

还要通过学习来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消除了私欲。

专业祈福平台

加威辛 yyjy8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