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打卡雕塑展的N种姿势,他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生活

2024-07-20国风

下午5点,在闭馆音乐里,还有人对着尹代波作品【庆典·人民广场】前后左右,拍个不停:「只能拍回去,再好好数数这里面出现了多少人。」

距离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开幕已经过去一个多礼拜,观展人气越来越高。

从浙江美术馆1楼逛到4楼,整整343件雕塑作品,并没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展品的高低、大小、疏密都经过了巧妙组合,相对统一又富有变化。

「本次展览的亮点,就是利用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台,对不同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的作品进行了选择性的摆放。每个展厅都有不一样的动线,观众可以自由尽情地穿梭在雕塑艺术走廊之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介绍。

在全国美展雕塑作品展中,创作者们追溯历史,将历史人物与当代生活相连接、解读的同时,也聚焦日常生活,将生活场景细节融入作品之中。许多展品不仅植根于东方情怀,还对西方雕塑语言进行创造性转化。

「艺术家们对于雕塑语言、材质的探索,对新的生命体验的挖掘,使得整个展览呈现出多元化的气象。」王敏杰发现。

而这种「多元化」的具体表现,则是不同的人,都能在同一个展览中找到了自己的回忆——

退休的大婶看到【相簿】想起小时候:「铅笔两分钱一根,如果带个橡皮头就要三分钱,我很想买一根,但妈妈不同意。当时的一分钱也是钱,不是想买就能买。」

带着孩子的妈妈看到【孕育】想起了怀孕的那段日子:「我怀孕的时候,也像她那样穿着这种裙子,雕塑的肚子那里刚好是树的年轮,年轮本身就是生命的象征。」

暑假来游玩的大学生看到【我们·梳洗】纷纷拍照发给朋友:「这不就是我们早八?赶着上课,眼睛没睁开牙刷就已经塞进去了。」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活,也找到了展览打卡的N种姿势。

抱娃打卡的帅爸爸

刘元捷的作品【帅爸爸】很吸眼球,大背头,无框眼镜,工装背心,登山长靴,一身彰显健身成果的肌肉线条……这位走路带风的「帅爸爸」,其实最引人注目的是「壁挂」在前胸后背上的两个人类幼崽。

有老杭州犯起嘀咕:「我们那年代,小孩么,都是女人家带的。现在才有这样的爸爸吧?」

话音刚落,便有一位年轻爸爸带着6月大的孩子,兴奋地在雕像面前,摆出同款姿势,让妈妈拍下来。

90后阿凯和霹雳,今年1月迎来了小家的新成员。作为新晋的辣妈、奶爸,只要一有空,两人便系上婴儿背带——出门「遛娃」。

前阵子,霹雳刷到荐展,一家三口便直奔浙江美术馆,一进展厅就撞见【帅爸爸】。阿凯的惊喜溢于言表,「早知道有这么一件作品,我就提前穿得和他一样,发型也再抓抓。」

没关系,造型不够,神态来凑。

戴着黑框眼镜的阿凯,很自然地摆出了跟雕塑中的帅爸爸一样的身姿,左脚站定,右手插兜,目视前方,孩子在他怀中笑得开心。霹雳赶忙各角度拍了好几张。

通过人物造型反映时代变化的雕塑还有很多,有身穿「CHINA」卫衣凸显【我来自中国】的青年男子,有拿着滑板神色张扬的【国潮少年】,有穿着球服挑着扁担拿着奖杯的【村超——最佳射手】……

就像【帅爸爸】作者刘元捷说的那样,除了关注革命人物或者历史人物,创作者们也正在深入当下,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尝试展现新时代的生活和人物风貌。

同样是带孩子,身为爸爸的陈刚,从日常的生活场景出发,创作了作品【接送线】。

「一开始我想创作的是叙事庞大的类型题材,但后来改变了思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从生活的小场景切入,来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

【接送线】中,冒雨接娃的家长们,有各行各业的上班族,也有退休的爷爷奶奶:「在很多行业耕耘奉献的中坚力量,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除了学生、老师、家长之外,陈刚还在作品最右侧做了一个拿着指示牌的「志愿者」。

「这个志愿者其实也是来值勤的家长,每个人都为大众尽一份力,这也是我们的日常。」陈刚说。

朝着50后微笑的15后

【百年巨匠】【1972年2月21日·中南海】【延河早春】【新征程·1933】……展览中,不乏承载着历史厚重,继往开来的作品,其中暗含着宏大的时代背景和动人的细节故事。

一群10后甚至15后的小朋友,他们的看展方式别具一格——举着智能手表,灵活地穿梭在各个作品之间,拍下自己喜欢的作品,观察角度也非常清奇。

「妈妈,这个雕塑好像有问题。」站在【烈火骑士——龙麻子】面前,吕梓童指着「龙麻子」的脸。只见「龙麻子」坐在摩托车上,背着一筐消防器具,右手高举一个瓶子,正在往头上倒。

妈妈钱巧英左看右看,仍然不解:问题出在哪里?「你看‘龙麻子’的汗,不是透明的,而是棕色的,好奇怪。」

钱巧英用手机搜索「龙麻子」:2022年8月,重庆北碚区发生山火,来成都学习救援知识的摩托骑手「龙麻子」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火场提供物资。一张照片中,满脸通红的「龙麻子」正拿着一瓶矿泉水往头上浇,脸上淌下来的水已经变成了微微黄褐色。

「他一路奔波,脸上淌下来的汗水混合了身上的烟尘,这是他努力灭火的证明。」钱巧英向孩子解释道。

透过雕塑,孩子们正在用更多的视角,填充的小小世界,对他们而言,这或许是一堂特殊的美育课、历史课,给他们打开一扇扇新的大门。

那遇到与他们熟悉的时代相距甚远的雕塑,15后的视角又当如何?

站在【我的父亲母亲1983-2023】前,面对穿着军装的中年女性雕塑,梓童的第一个反应,是冲着她笑。

「为什么要冲着她笑?你知道这个阿姨是谁吗?」钱巧英问。

「不知道。」梓童笑嘻嘻地说,「我只是觉得,我越朝这个雕像笑,她对我笑得也越多了。」

猜出雕塑信息的场外球迷

开展后,在「自来水」流量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涌入浙江美术馆。年轻人喜欢在线上分享看展所得,展示有共鸣的展品,与网友进行讨论、互动。

岳艳娜作品【时间系列作品之西西弗斯】刷屏小红书。作品中,巨大的钟表被西西弗斯推向山顶,又滚落下来,这个过程不断反复、永无止境的重复。

这件体现人与时间关系的雕塑,引发了热议,也成为浙江美术馆四楼最具人气的雕塑作品。无论何时,里三层外三层的年轻观众都围在雕塑面前,举起手机,屏息等待巨大钟表滚落下来的一刻。

「这不就是现在的‘卷’吗?看到这个作品,我情不自禁地想哭。」有网友留言道。

从社交平台被吸引来打卡的小袁和小明,花了一个下午,转完了整个展览。谈及印象最深刻的展品,小袁点名了展馆一楼张亚敏的【百舸争流】。

交通高峰时期,骑着电瓶车的外卖小哥,骑着共享单车的普通打工人,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非机动车形成了流动的车潮,这就是【百舸争流】。

这让在上海实习过的小袁深有感触:「我感觉作者描绘的是大城市,到了早晚高峰,大家为了生活,争相前进的状态。」

因触动现实感受,而引发大家驻足的雕塑还有很多,比如展馆三楼冯悦的【我们·梳洗】抓住了女大学生宿舍洗手池梳洗的神态,女生纷纷拍照:「这不就是我们宿舍,连肥皂盒长得都差不多。」

作品【体育场】则「硬控」了不少男生,看到绿油油的草坪,他们走不动道,远拍近拍,将上下左右都拍了个仔细。

热爱运动的朋友小王,收到作品【体育场】的现场图后,微信回复:「这是2006年世界杯决赛,你在哪里看到的?我也想看看。」

光凭一张照片,他怎么就知道是世界杯决赛?

小王圈出左下角一蓝一白两个正在「缠斗」的球员:「白色球衣是齐达内,蓝色球衣是皮耶罗,当时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被红牌罚下,成为了2006年世界杯决赛的关键转折点。」

这件作品还有一个小彩蛋,在小王的指点下才找到,作品中还有一个带白帽穿淡蓝色球衣的男子,球衣上的缩写为「W.JN」。「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哪有叫什么JN的?」这个「JN」,刚好对上了作者吴建楠的拼音首字母。

小王好不得意:「找个有空的时间,我得自己过来打个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