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意生万象】匠心独运 超然物外——李刚艺术成就概论

2024-08-30国风

李刚先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山水艺术家。

他曾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表彰为「中国杰出艺术家」;

他曾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

他被马文启誉为「当代中国的希施金」;

他被邵大箴誉为「有远大抱负和卓越建树的艺术家」;

他被廖静文誉为「以前无古人的技法创新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之美,为我国山水画创作开拓了一条新路」;

他被李松誉为:「在艺术上是一位披荆斩棘的开拓者,他创作的洪荒莽原山水画体现了东北山河的原始生态之美,是为关东画派的一面旗帜」……。

他被众多机构授予各种荣誉,他也被众多著名评论家给予高度赞誉,他的作品被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巴黎卢浮宫等国内外重要机构以及中外国际政要收藏,他也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好评如潮,出圈爆款。

李刚,1943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1983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孙恩同等名家。早年,在名师耳提面命的指导下,李刚深入研究过中国传统笔墨,也系统训练过光影、色彩、造型等新时代艺术表现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开拓了放眼世界的艺术视野。

任何一位取得辉煌成就的艺术家都是外因辉映着内因所实现的升华,绝非仅仅依靠「名师指路」就能成功的。如果说艺术启蒙阶段、鲁美学习阶段、得遇人生导师阶段让李刚通过外因发现了自己,那么,骨子里热爱绘画、潜意识里充满对古今中外艺术的渴慕则是通过内因完成了自我蜕变,并由此立足于「关东画派」而成为「传得开、留得下」的大艺术家。因为骨子里热爱绘画就会不知疲倦,即便苦心孤诣,也矢志不渝,因为潜意识里充满对古今中外艺术的渴慕,也就会纵横古今而思逸神超,放眼世界而养浩然之气。

几十年以来,山水画就是李刚「卧游畅神」的道场、是「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的栖所,在那里,他如宗炳一样置身山水之间,「含道暎物」,「澄怀味象」,他如荆浩一样身居太行,画山,与山争神,画树,与树争魂,当然,他也不会忘记与列维坦、希施金、加米涅夫等俄罗斯风景画家比拳量力。

诚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美兰所说:「李刚山水画显然得益于李可染山水范式的启发,又有他自己无可替代的创造」。是的,笔者认同孙教授的观点,想当年,李可染「行万里路」以「逆光」表现自然风光,成就一代名家。李刚亦如李可染一样走遍千山万水,他跋涉过峰峦嶙峋的深山、深入过遮天蔽日的老林、穿越过狐兔纵横的荒野,也经历过荒无人烟的池沼地、烈日炎炎的沙漠区……,师造化、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然而,不同的是,上一代的李可染受时代的影响,多以笔墨为上,并受限于造型、色彩、光影等现代表现手法,以至于希望表现「真实」、希望表现「身临其境」,笔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借助「逆光」表现丽江、井冈山、黄山,也无法达成所愿,只能以一套笔墨画遍大江南北,更没有多变的色彩,尽管也有以红为主题的【万山红遍】、以绿为主题的【千岩竞秀】,那也是单一的红、单一的绿,并没有发挥多彩、多色、多光影的艺术效果,同时,李刚运用娴熟的控笔、控色的能力彰显多色、多彩的表现力,使亭台楼阁、茂林古柏、山石肌理、水波云烟等具象之物在精准的造型中,时时、处处都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质感,由此实现「山随步步移,景随面面观」的真实视觉。虽然,李刚如同李可染一样都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显然,李刚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了、表现能力也更加全面了。当面对自然,真山真水入画时,李刚画山是山、画水是水,却比真山真水还美。可以说,李刚实现了真实、妙造了真实,也由此实现李可染终其一生「想而不能达,画而不能尽」的愿望。

更可贵的是,尽管李刚画的很真实,可是,李刚也并不仅仅留恋于此,他也常常面对自然致力于情景合一的酝酿,在「艺术表现」与「真实存在」之间,捕捉符合自己心境的表现元素,并通过高超的技巧在「致广大」与「尽精微」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从而在实现精微的写实、逼真的效果之时,并不缺乏水墨独有的生动性,更不缺乏随类赋彩的神韵。比如,他喜欢在造型、色彩、笔墨、光影等表现语言之中坚守一份一丝不苟的精心,在那份精心的守护中,他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精工」与「率性」相辉映,挥洒笔墨,大胆用色,让真山、真水、真视觉在笔墨、色彩的变化之中,显得美轮美奂,妙韵横生,又充满诗情画意,既体现出精妙入微的写实功力,又彰显了「功期造化,对景造意」的自如。

纵览李刚的山水,可以看到,他能画出北方的雄强浑厚,也能画出南方的温润蕴籍;他能画出皴、擦、点、染的水墨交融,也能画出色块、笔触、构成、光影、透视所演绎的肌理效果;具象,他可以画哪里像哪里,意象,他可以荒荒油云,寥寥长风……。从李刚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到他的创作能量,那是血脉愤张的激情、是充盈气势的力量,也可以看到扎实的表现技巧,以形写神,则神形兼备,以形媚道,则天人合一。

细究其理,可以发现,李刚山水画喜欢采取全景式构图,舒朗壮美的高远空间,视野开阔,境界幽胜,远观,雄伟的山脉、盈盈的河水、苍翠的树木、缥缈的云烟……,给人一种大山、大水、大世界奇观;近睹,一山一石、一舟一桥、一草一木……,精准的造型将各个自然景观呈现在画面之中,疏密有致,各具特征,而笔墨、色彩、造型等一切表现手法也都在物随景移的变换之间显得和谐而疏朗,那环绕之河水、那参天之松柏、那深岩之巨壑……,远观不离座外,近视又有千里之远。远与近之间,一洼水都可以表现出无尽之妙,一处角落也都能呈现出通幽之境。层次、空间、虚实、动静,面对画面仿佛可以听到了水声、风声,又似若感受到天籁、地籁之美。

李刚善于驾驭大画,他画的【塞纳河上】【巴黎圣母院】【阿里山神木】【包罗万象】【大漠英雄树】【傣家闺秀】【森林王国】【生生不息】……,无不从传统笔墨之中走来,却没有落入某家某派的窠臼,而是带着传统的规范,又总是以现代人的眼光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从中提炼出画中的境界、意中的神韵,彰显着「我画我心」的艺术个性,又以「览物所得」升华了境界。当然,李刚也画很多整纸品堂,那也是搜妙创真,造化于心,与自然争神的逸品,如【蟾宫折桂占鳌头】【羌寨红颜】【苏轼诗意图】【赏秋】【枫丹白露】【春江月夜】等等作品,无不是「千里云壑得其韵,万里江山尽其妙」的佳作。

透过李刚的山水,可以看到「真实不失韵味,雄浑而又苍茫」是李刚作品的主要特征。

李刚山水的真实体现于对具象的刻画,而雄浑、苍茫则体现于具象与意象的交融。几乎每一幅作品,李刚都注重意象与具象的互生关系。在处理意象时,李刚讲究虚与实的结合,强调远与近的呼应,更着力于层次与空间的过渡,从而使意象动与静、藏与露,乍合乍离,或聚或散;在处理具象时,他通过扎实的造型功力把色彩、光影、透视等新时代艺术表现语言充分运用于具体物象之中,使眼中的山石、草木、溪流在其娴熟的笔墨技法中,凸显出洗练的姿貌,以至于写一山是一山,绘一景是一景,不套用程式,不千篇一律,很鲜活,很自然。具象在意象的辉映中,淡浓自然,变幻交替,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又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画里虽是千山万水,画外则是超然物外的老庄、孔孟,亦有欲说还休的内心独白。

【松原沃土】【斜阳挂树报黄昏】【致敬枫丹白露】【古镇繁花】【魂牵霓裳羽衣曲】【万顷湖天一镜开】等等鸿篇巨制,不管是远观,还是细品,都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李刚善于通过千变万化的笔法去构筑峰峦叠嶂的高原空间,以及叠嶂山石、华滋草木、浩渺江河的近景,同时,借助皴擦的过渡关系、借助色彩、色墨的交融去表现画面,通过黑与白的挤压,色与墨的辉映,以及色与色、色与墨、水与墨调和出的多彩去渲染物态欣豫、神妙如动的超然之境,晓烟变幻,草木滴翠,绝涧岚清,幽谷空旷,峰峦竞秀,回峰断崖,无一不是势壮雄强、崇高静穆的大美,那大美若说有杜甫的【望月】、李白的【关山月】之意,却不能道其妙,若说有王之涣的【凉州词】、柳宗元的【江雪】之情,也不能言其真……,因为,笔墨、色彩之中,还有那诗词不能到达的哲学意蕴。

当然,以「真实不失韵味,雄浑而又苍茫」论述李刚的山水,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为全面地讨论,在此笔者抛砖引玉,旨在引起更多关注。

然而,苍茫、雄辉一定源于传统绘画与现代审美之间的平衡,生发于人生感悟、处世哲学、艺术真谛的结晶,进而表现为「笔墨当随时代」的笔端风华,其呈现着深厚的文化学养、真力弥漫的精神、质地洁美的品格,也孕育着使命、责任、担当。在此不一一列举。

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如今李刚足迹遍布了神州大地,眼界搜尽了古今经典,技法融通了中西神髓,他的山水也在「通会之际」进入了化境状态。他以「身临其境」为载体表现山水,有唐人的气韵、宋人的丘壑、元人的淡远、明清的纯熟、黄宾虹的华滋、李可染的「逆光」,但是,一切元素在李刚笔下并不是「唐朝青绿」、「宋朝写意」的笔墨形式,也不是「元四家」「清四王」「清四僧」等等名家笔下的具体笔法,更不是黄宾虹、李可染等等近代名家程式化的笔墨语言,甚至一点影子都没有。但是,李刚的艺术表现却实实在在地传递着中国画特有的元素,那就是中国画、中国笔墨、中国精神。事实上,自从李刚确立以山水画为人生奋斗目标之时,他就沿着先贤的足迹,以放眼世界的艺术精神,吸收游离于中西艺术巅峰之作的艺术胎息,集诸家技法之优长,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探索精神,把中国画「笔墨」这一独有的特质与西方「严谨」「科学」等语言凝结成自己的艺术符号,形成自家的山水样式。显然,这样的山水样式带有一定的前瞻性,从中也彰显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的自我觉醒,并以此为自己代言,也为时代代言。

(文/桑干)

作品欣赏

文章转自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