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中篇
李将仕分享
佛教在中国有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经西域传入,后逐渐发展与兴盛。佛像在佛教信徒传经弘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义上的佛像包括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一切佛教造像。早期佛教艺术品仅以宝塔、莲花、菩提树、法轮、足迹等表示佛陀的存在和活动。公元一世纪,佛像艺术产生于古印度,十六国时期,中国内地出现了真正具有礼佛目的、独立供养的佛像。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佛像主要是石刻造像和鎏金铜像,石造像以北朝和隋唐为主,金铜造像从十六国直至清朝。这些造像总体上可分为汉、藏两种风格,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伟大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传佛教造像艺术
汉传佛教指流行于中国内地,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佛像艺术在中国汉文化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南北朝清秀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写实自然、明清浅显世俗,形成了具有我国汉文化特色的新的艺术形式。汉传佛像艺术是中国佛教汉化的最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
藏传佛教造像是流行于我国蒙藏地区的佛像艺术形式,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与汉传佛像有明显区别,体现了蒙藏民族特有的宗教追求和审美情趣。由于政治及地理等因素,早期藏传佛像艺术表现出明显的外来艺术特点。从元朝开始,西藏归入内地中央政府,藏传佛像开始向中原形式转化,元明清宫廷造像为这一时期经典之作,为藏式风格向中原艺术转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像艺术的演变之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西藏与中原地区密切的政治、文化渊源关系。
明 悉达多太子苦行像
铜鎏金 高33厘米
据佛经记载,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其父净饭王派五人伴随他。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来到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中,为寻求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进行极端刻苦的修行,坚持不懈达六年之久,身体极度消瘦,但仍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此像表现的就是释加牟尼成佛前六年苦行,在雪山修行时骨瘦如柴的形貌。这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表现题材之一。
明 木雕罗汉像
明代 罗汉木雕
高139厘米
此尊呈比丘相,圆睁双目,面相威严,棱角分明。内穿交领僧衣,外穿通肩式袈裟,以丝带束于腰间。衣纹厚重流畅,裙下摆自然搭于台座上。左手结法印,右手置腿上抓大衣一角,极其出色地突出了布料的质感。结跏趺坐姿。台座为岩石状高台座。罗汉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题材之一,形象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僧人特点,以印度僧人形象为多。光头,无肉髻,身披袈裟或大领僧衣。相貌不一,手法或夸张或写实,神韵生动。
明 阿氏多尊者铜像
明代 菩萨坐像
合金铜
明万历7年观音菩萨尊像
铜鎏金
明 观音菩萨坐像
铜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