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春节为什么叫过年

2024-01-27国风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情感得以释放、⼼理诉求得以满⾜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年⼀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柱。

春节是中国⼈最为看重的传统节⽇,⼈们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每年农历⼗⼆⽉三⼗⽇(⼩⽉⼆⼗九⽇)半夜⼦时过后,春节就算正式到来了。春节为什么⼜叫过年?

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一,传说来源于叫"年"的怪兽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有⼀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三⼗,便窜到村里挨户,觅⾷⼈⾁,残害⽣灵。有⼀个腊⽉三⼗晚上,"年"到了⼀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赛⽜鞭⼦。"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逃。它窜到另⼀个村庄,⼜迎头望到了⼀家门⼝晒着件⼤红⾐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二,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继部落联盟首领,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正月初一(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三,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立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阳历年。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数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起球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

1、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的春联题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我国各地过年还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唐代以后,有将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画为门神像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图片

3、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4、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5、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饺子」的意思。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6、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span 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7、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图片

8、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9、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辈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中国春节 ,也称为 农历新年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春节有不同的称呼,如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春节,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初一开始的。春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庆祝新年开始的时刻,也是一个家人团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的时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风俗各异,但都有共同的主题,如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和祈求丰收等。人们会精心准备年货,打扫房屋,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以及与家人共进团年饭等,以此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盼。春节期间的热闹氛围和浓厚的家庭团聚气息,使得它成为了一个欢乐祥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时刻。

在现代社会,春节的具体日期可能会根据农历和公历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之后,人们才会认为春节已经结束。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会持续到正月十五左右,这时才算是真正结束了春节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