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眼中,唐代大诗人是如何的存在呢?
他们能在朝堂之上,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世事,把握时代脉搏;又能在民间深处,亲身体会百姓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
他们以笔为剑,挥洒自如,写下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篇,诉说着人间的欢乐与哀愁,国家的兴衰与荣辱。
可或许没有人会把能写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或「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这样佳句的人与一个 纨绔恶霸 联系起来吧。
好巧不巧,韦应物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纠结色彩的人,身披文学光环的他,曾是恶名在外的长安「街溜子」,也是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他的一生总是在纠结和内耗的矛盾中度过。
每当黎明破晓,他似乎总在思考辞官之事,却又因为现实的无奈与贫穷被迫留在权力的旋涡中。
他总是会劝导别人不要入朝为官,然而自己却在官场中摸爬滚打了一辈子。
这种自我矛盾的状态,覆盖了他的整个前半生。
到了他的晚年,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韦应物。
他经常与文人雅士聚会,成为了年轻人的引路人。
他劝导他们读书作诗,追求文学与艺术的真谛。
但当想回望他自己年轻时的风采时,却只留下了那个大字不识的长安街溜子离去的身影。
在繁华的开元二十五年,韦应物降生于名门望族。
父亲韦銮,怀揣着家族的辉煌与梦想,轻轻抱起襁褓中的婴儿。
那时,这位以绘画花鸟松石闻名的韦少监,在儿子第一声啼哭中,竟显出少见的手足无措。
「小心点。」
母亲的声音温柔而稳定,她的手轻轻拍着婴儿的背,带来了安宁。
自此,他成为了韦家的希望所寄,这个家族曾独占唐朝风华,此时正期待着这位新生儿续写家族的辉煌。
「他将是我们韦家的未来。」
韦銮对这个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盼。
他认为就算自己的孩子不能权极一时,也能做一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
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年少的韦应物却成了不学无术的小霸王。
十五岁的韦应物,正值青春年少,却已是名副其实的长安城中的纨绔子弟。
你以为他会在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吟诗作对,苦读诗书。
但你总能在那些金碧辉煌的酒楼和豪华的庭院里找到韦应物的身影。
他总是成天与同龄的贵族少年们纵酒狂欢,挥霍无度。
他身着华丽的衣服,手持名贵的扇子,行为放肆,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不屑一顾。
诗书礼仪,在他看来无非是束缚人的枷锁,他对此不闻不问,甚至一提起便烦躁不已。
这个少年,以斗鸡听曲为乐,把诗书学问抛之脑后。
每当家中长辈提起读书习字,他总是找借口逃之夭夭,跑得比风还快。
反倒是在那些游手好闲的狐朋狗友中,他找到了同病相怜的快乐。
这些纨绔子弟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
韦銮作为他的父亲,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
他明白儿子的性格,知道这般放纵下去,科举之路对韦应物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
他希望能通过送儿子进入宫中,令他受到宫廷礼仪的熏陶,从而得到唐玄宗的青睐,为未来铺路。
于是,十五岁的韦应物被送入了宫中,成为了唐玄宗的近侍。
在宫中,他见识了更为奢华的生活,依然与一群同样顽劣、追求权势的贵族少年为伴。
他们一起随着天子出入宫闱,享受着至高无上的特权。
韦应物手持宝剑,威风凛凛,身边总是围绕着那些同样想要在仕途上一展宏图的贵族子弟。
在这样的环境中,韦应物的性格愈发放肆,他的青春岁月似乎被这金碧辉煌的宫廷生活完全吞噬。
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能够满足一个年轻人的内心深处吗?
此时的韦应物,似乎完全沉溺在了武皇帝的恩宠之中,对权力的依赖和恃宠而骄的态度,让他在长安城中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他的日常就是在樗蒲局中挥霍时间,在酒肆中放纵激情。
他甚至窃取东邻的姬妾,无视法度,肆无忌惮。
但即便这样,司隶也不敢轻易动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在白玉墀上嚣张跋扈。
骊山风雪之夜,长杨羽猎之时,他的放荡形象尤为鲜明。
这个在长安街头横行的少年,裘马轻狂,目无王法,将所有读书人所鄙视的行为都实践了一遍。
他不识一字,饮酒成性,痴迷于肆意的快乐之中,将自己置于世外之人的位置。
在盛唐的繁华间,他懒洋洋地叼着酒杯,倚靠在斜桥上,视诗书为无物,仿佛天下大事与他无关。
而钟鸣鼎食的韦家,恰好为他提供了一切物质上的奢侈享受。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沉醉其中,肆无忌惮地挥霍着他的年少时光。
后来的安史之乱,震撼天下的战火改变了大唐,也改变了那个曾任性妄为的少年。
韦应物在战乱中目睹长安一夜间的颠覆,豪华的生活瞬间化为泡影,家族的荣耀尽失。
他亲眼见到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离长安,那一夜,仿佛整个盛唐的辉煌与荣光一同破碎,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哀伤与绝望。
曾经的骄横自在,如今不过空谈。
二十岁的韦应物,面对生活的猛然转变,选择了沉默。
那个曾对罗绮美人、骏马雕鞍心存憧憬的少年,如今站在破败的长安街头,迷茫而惶恐。
韦家不复往日荣光,财富与地位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韦应物也从纨绔子弟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在这绝望的时刻,他来到了家族世交杨开府门下,那个曾高傲的头颅,此刻低垂着。
他对杨开府说出了那句: 「我想学诗。」
韦应物从此开始在太学认真学习,投身诗歌与文学。
他知道自己起步晚,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的诗句中也流露出了这段经历的辛酸与成长: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那个曾经令人侧目的纨绔少年,最终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转变后,开始展现出真正的成熟与深度。
他以布衣蔬食的生活,承载着韦家的清高不屈。
面对苦难,不再逃避,也不再妄自尊大,开始真正地用心去理解这个世界。
韦应物的诗名在长安逐渐响亮。
27岁担任洛阳丞时,他的与众不同愈发明显。
这时候的他性情中存着任侠,清高矜冷,他对腐败浑浊的官场深感厌恶。
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见证了朝政的颓败和百姓的困苦。感到无力改变现状的他,最终选择退隐地方,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
任职的地方,便成了他的游历之地。
山水间,他寻得半日的清闲,从中汲取灵感。
德宗建中四年,他出任滁州刺史,在这一年,他写下了备受赞誉的【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中的景致幽冷,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
渴望归隐的他,虽屡次辞官,却又返回官场。那些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百姓,仍牵动他的心。
他的诗句,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透露出他的担忧与不舍。
韦应物的晚年颇为孤独,理解他的人渐行渐远。
妻子先他而去,挚友亦远离。
曾写「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的他,终成「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的孤独饮者。
清高的他,最终无法逃脱孤独或落寞的结局,唯有酒伴随着他,安慰着他在风尘世界中的心灵。
韦应物的影子在夕阳中拉长,断壁残垣背后,乱鸦掠过。
谁又能想到,这个曾不学无术的长安恶霸,竟独自撑起了中唐的文化风流。
韦应物从青春的放荡不羁到晚年的孤独与反思,转折极大。
人生总是充满转变,而内心的成长和理解是每个人必经的历程。
无论起点如何,都有机会走向深刻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人生之路,转折多端,唯有内心的成长,方能绘就生命的精彩画卷。
不管你现在身处何处,身居何位,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先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便能拥抱不一样的未来! 新的一天,加油!
如果您认为文章内容还不错,诚邀您点一下 「关注 」 ,以后我会持续为您推送此类优质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