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专访丨龚琳娜:做声音的导游

2024-08-11国风

龚琳娜给小演员排练,更像是给这群小学生上课。「嘿哟呀咿呀哟——来!」「要像公鸡一样叫。」「不是这样,是早上的公鸡。」「你们想象自己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头牛!」「这次对了!声音往前走——」

排练现场

8月2日晚上7:30,「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杭州场,将于杭州剧院上演。演出前一天傍晚,龚琳娜与小演员们一起排练【梦想号子】【木瓜】等歌曲。她善于教学,温柔地像幼儿园老师。

「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全国巡回演出,演唱作品既有【茉莉花】【沂蒙山小调】等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有众多取材于山歌、少数民族音乐、【诗经】的原创乐曲,为观众呈现民歌与国风音乐的生动。

很多人认识龚琳娜是通过【忐忑】【法海你不懂爱】,或者通过【歌手】【浪姐】等综艺节目上唱【小河淌水】,觉得她先锋、大胆甚至另类,却不知道这位新艺术音乐歌唱家台下在做什么。

千山万水走遍

早在2010年唱【忐忑】大火、走入大众视野之前,龚琳娜就在做一件事——采风,到田间山里采集民风、搜集民歌。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创作的,来自大自然的作品,成为她的灵感源泉。

靠【忐忑】火了后,龚琳娜不久后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演出新作品【丢丢铜】,歌手梁静茹很喜欢:「真的好厉害」「我超崇拜的」。龚琳娜说,这是她去福建漳浦采风学的。20年来,龚琳娜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怀着儿子时挺着大肚子,她还在陕北农村跑。

采风途中。图源:龚琳娜微博

「我第一个采风的地方,是我家乡贵州。」贵阳长大的龚琳娜,回贵州采风时才认识到,家乡的民间音乐之丰富、音乐与生活关系之深刻,出乎自己想象。

贵州有苗族、有侗族、彝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比如侗族人喜欢住在水边,所以他们唱歌有水音,没有很高的假声,声音就比较软。水边有沙地,地势平坦,所以可以踢足球,后来就有了村超。

而苗族人住在山上,所以苗人有「飞歌」,曲调高亢,余音震山梁,因为声音要从这座山要飞到那座山。龚琳娜一边说,一边唱着不同民族的山歌。

侗族的「大歌」,形成于大榕树下,天热时乘凉,人很多,就一起学大榕树上的蝉叫。人一多,唱的声音肯定就不一样,就变成了多声部。所以侗族「大歌」的形成就是因为人多,因此声部多。

在西南地区采风,向民间音乐人学习。图源:龚琳娜微博

到了云南大理的白族,大理日晒强,所以白族人穿的衣服都是白色、亮色。白族的歌声也特别阳光、特别乐观,白族还有舞蹈「霸王鞭」,让你很热情、很霸气。白族人从唐朝就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他们特别自信。距离大理两个小时的车程,到了丽江的纳西族,民歌变成哭嫁,一整段都如同哭声。相比之下,纳西族比较害羞、含蓄。

今年三月到四月,她到新疆采风,学习的木卡姆音乐。不懂维吾尔语,她就一个音一个音地记下来。上周,她刚去了广东惠州,学习了惠东渔歌调。「一共26 种,我唱的是其中一种,拉搭滴都调。」从云南到新疆,从福建到东北,龚琳娜从中发掘民间音乐资源,加以编排,力图将那些来自自然和民间的音乐,原汁原味地带给人们。

在广东惠州学惠东渔歌调。图源:龚琳娜微博

采风的同时,龚琳娜也推动着民歌的适应性改编与创新性发展。「我去年去了四川的小凉山,听他们用彝语唱了一首叫【母亲】的曲子,我现场听的时候就很感动,可是第一,他们全是彝族话,很难学,第二,他们用的是切分音符,汉族人一般不会这样说话,所以我做了一些改动,变成了一个汉语的民谣,比较朴素,能够表达普通人的心声。这首歌叫【大地的母亲】,保持了原先的音调,全场的观众听一遍就会唱,也会感动。」这次「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带来的就是这样的作品。」

龚琳娜在采风中,感受了中国民间音乐的创造力,也深刻感受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这些地方的民歌从艺术、旋律创作到演唱技巧,都与当地的自然历史连接着,「所以这些,你真的是要去到各个地方采风,才能明白。」采风之旅,是一次音乐的寻根之旅。

1995年,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毕业,与邹文琴老师、金铁霖院长合影。

以民歌作为创新源泉,这是龚琳娜的老师邹文琴也赞成的。龚琳娜是学院派,1995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老师邹文琴还教出过韩红、雷佳、吴碧霞、梦鸽等等歌唱家。邹文琴教授讲过,民歌具有无穷生命力。龚琳娜的【孔雀飞来】【走西口】等作品,无不与中国各地民歌有渊源。

做声音的导游

这次「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被很多观众称为「上课」。因为龚琳娜会与观众有热情的互动,一句句教观众,带大家一起唱,可不是一堂大师课?

「大家听周杰伦演唱会、刘德华演唱会都会全场唱,那为什么在我们的音乐会里,不可以全场唱呢?」「很多观众说我的声音他们不会,我的歌很难唱。」龚琳娜说,「当观众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时候,会有一种紧张感陌生感,我会告诉他,其实流行歌、民歌是一样的,只是演唱的场域不同。……民歌在民间,就是生活中唱的,流行歌是用在卡拉OK用麦克唱的,都是人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

有观众听之前会担心民歌很土、很无聊,但龚琳娜给了他们完全不同的体验,带他们穿越到大江南北、山间田野。如今城市的人们居住于钢筋混凝土的楼中,过去民间的隔空喊话不再有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变成了微信打字。但是在龚琳娜的音乐会里,人们仿佛能回到以前,回到直接用声音交流的方式。

与歌手张尕怂在采风路上。图源:龚琳娜微博

有一次巡演,唱最后那首【诗经·秦风·无衣】时,龚琳娜非常感动。「我没有叫观众唱,但全场的观众一起唱起‘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先秦时期的战歌,士兵上战场、给自己鼓舞的那个力量,我觉得会有穿越的感觉。」

龚琳娜的音乐创新,也从【诗经】中汲取很多灵感,比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比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在龚琳娜看来,【诗经】也是2000多年前诞生于民间、采风创作的,自己的采风与【诗经】创作同出一辙。

凉山雷波县采风,遇到了当地的彝族「九竹乐团」。龚琳娜邀请他们一起合作演出了三首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山河图】【大地的母亲】【上下求索】。图源:龚琳娜微博

多年来,龚琳娜采风学习各地民歌,也学不同戏曲流派的唱腔,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唱腔与多元的艺术风格,同时希望更多人听到、喜欢上这些民歌之美、传统之美,她做的是「声音的导游」的工作。除了「行走的声音」这种音乐会,她还以其他方式致力于推广中国声乐文化。

比如,她把这些音乐教给邻居。她带领邻居们组建了一个「邻居合唱团」,尤其是每年8月1日龚琳娜生日,合唱团会聚在一起表演。「我觉得唱歌可以促进家庭和睦,现在大家都喜欢看手机,见面也都是看手机,发红包都是用手机,我希望每个人面对的是手机后面这个人。」

与邻居们在一起。为龚琳娜庆祝生日。图源:龚琳娜微博

再比如,龚琳娜在北京发起音乐教育项目,免费培训中小学音乐老师,把中国传统之美、民间音乐之美带给孩子们,很多音乐老师报名参加。推动民间音乐大众化、走入寻常百姓家,是龚琳娜音乐创作之外另一番人生「事业」。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方言、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间音乐,龚琳娜希望这些不同的音乐能让更多人听到、知道,不同文化之间、人和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所以其实在采风的路上,我不是只学到了歌,也真的学习了怎么跟不同的文化融合,人和人的平等和尊重。」

演出结束后,下一站,龚琳娜即将去内蒙古采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