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大朵:竹外小记

2024-03-03国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的这句诗一直以为是人与自然的性灵最和谐的表达。在博山「一以贯之——史从忠书画作品展」上,苏轼的诗化成了一幅「春江水暖图」——一只鸭子,黄色的蹼像两把小桨,一边游还一边回头,想必是看竹外那三两枝桃花吧。画中几笔淡彩似春光斜照入水,诗情在宣纸上晕染开来,书画家的文气入墨,耐人寻味。

书画是精神意识的产物,也是书画家的修养。从忠书画接雪个之气,有天寿之风,老松上的鹰、岩上的雏鸟、芦苇边的鱼鹰、岩上望月的蛙、池塘中怒目的鱼乃至茄子、莲藕、瓶花,在墨的枯、焦、润、湿的变化中,不墨守成规,从古气中开拔来,以雅供养俗,有了自家气象。别致在自拟的题画诗,幽默诙谐,天真烂漫,见其性情以及在俗世里安放自我的智慧。

从忠有一幅【梅鹅图】:一只大白鹅,肥大的屁股朝着众人,长脖子带动脑袋转过来,目光呆滞,有意思的是,这只鹅站在一棵梅花树下,梅花朵朵喷雅气,树下白鹅傻呆呆,看得人不禁哈哈笑出声来。题识:「换取黄庭已成烟,路过西子问前贤。孤山空有小梅在,试把白鹅充鹤仙。」又题:「羲之和靖醉婆娑,鹤是鹤来鹅是鹅。两物原无交际在,入图赖自慢消磨。」这俗与雅之间,是你,是我,也是他。

另有一幅【醉步鸭图】,画中鸭子双脚步态偏斜,身体歪扭,目光恍惚。题诗曰:「茅台嫌价高,家酿亦称豪。不学邯郸步,宁随彭泽操。三垟横复纵,四海避而逃。举目罗山在,归心向内劳。」在题跋中注明「题画诗时常画罢草草便题,不作推敲,偶落平仄不调之弊,知错就改,自笑一番。」其吟诗作画时的随性可见一斑。

诗书画印同源,难在相得益彰。从忠打通了书与画,画与诗的气脉,与落在书画一隅的「天真」「安雅」「浩然气」「恕盦」「东钱湖」「八行堂」「东钱史氏」「八行堂之后」等钤印气息浑然一体,实属不易。这些钤印也暗指了自己的来处。温州的史氏家族可溯至南宋的四明史氏。四明史氏家族是明州(宁波)最显赫的望族。北宋大观二年,宋徽宗设立「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称为「八行」,以此选拔人才。徽宗诏用,史诏不就,隐居到东钱湖畔专门伺候年迈的母亲。宣和年间,帝再诏,史诏不赴任,宋徽宗就嘉奖他,赐「八行高士」的称号。后人称史诏为「八行公」,「八行堂」也就成为四明史氏支派的堂号。四明史氏家族出了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三代三位丞相,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之说。史浩的曾孙史榘卿曾任永嘉县令。南宋末年,元蒙铁骑攻破临安,史榘卿膝下的众多子孙四处避难,其子史戊炳留居温州,为咸淳七年进士。

温州龙湾屿田的下垟有史氏支脉聚居,宗祠老门台有楹语云「鄞州溯祖千载盛」之句,谱中记载是从乐清磐石迁徙至此。其中二十三世祖史尊朱,字师晦,号格庵,年仅七岁即通晓【孝经】,十二岁补弟子员(县学生员),将成为岁贡时,却弃去不就,结庐于大罗山,讲学授徒,著有【孝经刊误浅解】【读书浅解】及【史论】【太极图说】,并发明学庸易象诗礼性理等书,成当地一代大儒。温州图书馆古籍部藏有史尊朱著作【孝经刊误浅解】抄本,前面有两页是参与校阅的门生和门孙的名单,罗列有百人之多。史尊朱卒后崇祀温州府学乡贤祠,纪念他在教书育人和理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从忠承继了史氏家族的家风和文风,仁爱厚道,勤学钻研。他用工楷抄录史尊朱【孝经刊误浅解】的自序,制成十二条屏,以纪念其先祖之德。

陆游【示子遹】里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同样也在画外,书外。「外」,是进得去出得来的功夫,如苏轼的「竹外」,境界全现。从忠做「诗外」之功,成「竹外」境界。观从忠的书画,人的性灵得到启发,跳出尘满面的生活,看到生活的盎然情趣。(大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