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谁能告诉我 信佛到底是在信什么?

2024-08-13国风

温馨提示:本文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名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是他部族的族名,「牟尼」意为贤者、圣人,合起来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门弟子称其为释迦牟尼佛,也常简称为「释尊」或「佛陀」。在梵文中佛陀是「觉者、觉悟的人」,佛教也因此而得名。

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和历史由于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佐证,一直是世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佛经中关于佛陀的记载极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关于他生平的说法,都是由佛经记载而来。相传他于公元前565年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这是一个小国,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位于今天尼泊尔南部和印度边境接近罗泊提河东北部一带。

据佛教传说,佛陀出生七天后母亲就去世了,所以他是由姨母抚养长大的。他在十六岁时就结了婚,在二十九岁时他的独生子出生,也是在二十九岁那年他离开了王宫,舍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正式出家修行。经过六年的苦修,终悟道成佛。他在世说法四十五年,晚年居于王舍卫城附近,八十岁时逝于拘尸那罗。关于佛陀涅槃日,有很多不同说法,中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48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东南亚各国则认为是公历五月月圆日,相当于中国农历四月十五日。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来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向过去跟随他的五个侍者宣讲了自己悟出来的道理。这是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一次说法,在佛教史上称为「初转法轮」。这次说法,他阐述人生的苦恼、世事的无常、生死轮回的无穷无尽,分析了人生之所以产生苦恼的原因,证实了涅槃寂静境界的奥妙和美好,并向指出了脱离苦海、通往涅槃彼岸的修行之路,这就是「苦、集、灭、道」四谛真理。五个侍者随即投入到佛陀门下,成为佛陀最早的五个弟子。因此佛教认为,鹿野苑的初次说法,构成佛教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佛、法、僧「三宝」已具备,佛教就算正式创立了。

在释迦牟尼为什么出家的问题上,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乱,社会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造成的社会不幸,促使释迦牟尼离宫出家,去探求解脱之路。也有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是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悲惨景象,深感人生的无常,世事的虚幻,遂发心出家,寻求永恒。佛教文化研究的专家白化文先生认为,释迦牟尼「主观上定有我们现在很难揣测的复杂原因。但他肯于舍弃荣华富贵,冲破传统的旧婆罗门教的藩篱去探求真理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佛教产生之前,在古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是婆罗门教。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标志就是在当时的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思潮——沙门思潮。这一思潮种类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所谓「六师」,即最有影响的六个人及他们的学说。

这些人的拗口名字就不写了。他们有的否认婆罗门教的因果报应,认为众生的存在状态是自然的;有的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其环境自然变化而来的,这些变化并不受人的行为支配;有的认为世上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世间一切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有的认为世间所有事物是由地、水、火、风、苦、乐、命这「七身」构成的;还有的肯定因果报应理论,认为人如果做坏事就会有恶报,如果做好事就会有好报。

佛陀的思想的形成便与上述这些思想密切相关。佛教的许多基本教义就是在吸收、改造婆罗门教教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吸收了当时许多沙门思潮的观点。从严格意义上讲,佛教本身也属于沙门思潮中的一支。

佛陀的这套思想是对当时古印度各种有神教的一种冲击,他反对弟子把他当作神来看,他生前曾多次告诫弟子要「依法不依人」,要相信他的理论,不要崇拜他个人。释迦牟尼还常教导鼓励弟子们,每个人要发展自己,应努力自求解脱。他认为人的努力与才智,足可以自解缠缚,他曾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

这就是简要的关于佛陀的生平和佛教的来历。

对于信佛这件事我想多说几句。

首先我不是信徒,对于佛教我既不赞同也不抵触,对于佛教这套理论,我认可「缘起性空」「八正道」等哲学范畴部分,不认可报应轮回、净土信仰等神学范畴部分。还有比如禅宗美学、佛教建筑、佛教造像等等都是很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之所以关注这些内容只是一时兴趣而已,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扩展和消遣阅读。

对于释迦牟尼本人,我愿意尊称为佛陀,我相信他本人确实是觉悟了,他和我们的先贤孔子、老子等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大智者、思想家,是一派学说的创始人。

严格来讲,佛教的组织形态、规章戒律等是在佛陀去世后才逐渐形成的,佛陀在世时只是一个「柏拉图学园」式的教学组织,竹林精舍就是教学基地,佛陀本人只是专心于传播自己的思想,经常像孔子一样,带着一帮学生各处游学,并没有制定什么教派组织的详细规程。

关于信佛到底是在信什么?我有些困惑,是信奉佛陀的学说思想?还是信佛教的世界观?还是信宗教神明的保佑?对于信徒而言,他们好像并不分什么哲学神学,全盘接受是理所当然。可是全盘接受就是对的吗?

我们现在对于传统的儒学思想也并不是全盘接受,因为儒学发展到后来也沦为了用以论证纲常名教合理性和永恒性的工具性学说,就是所谓的宋明理学,这时候的儒学是变更好了吗?显然不是!三纲五常、封建礼教,除了「仁义礼智信」,还有可取之处吗?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男尊女卑、专制主义等等哪个不是糟粕,后人利用儒学取其所需,并将之极端化、制度化而为己所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所以我们今天会理性看待它。

那对于佛教思想也一样,佛教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流传有那么多的佛经,有多少是传承了真正的佛陀原意?各宗派的学说又有多少是与佛陀最初的思想相违背的?我们不可否认,佛教的很多内容是为了教化信众而编出来的唬人故事,很多内容是为了吸收信众而编出来的「方便教义」,而越是迎合人性的东西越容易被人接受,所以佛教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只剩下迷信化的教义和功利化的信奉。

所以我觉得,并不是说佛教信仰就是迷信,是糟粕,是不可取的,而是我们不应该盲目去信,不应该不加以区分地全盘接受,宗教和信仰要分开来看待,佛学和佛教要分开来看待,信佛和信教也并不等同,信仰可以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心灵慰籍、一种解读世界的方式,但不要让宗教的一些貌似诱人实则附佛外道的教义蒙蔽了心智。


谢谢看到这里,感兴趣的朋友欢迎

点赞、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