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苏东坡醉酒后,作词一首,短短几句成千古经典

2024-03-22国风

围一炉烟火,捧一卷诗书

01.

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苏东坡的诗词,通透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的诗词,有温度又有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当然,这一切也都源于苏东坡坎坷的经历,人的成长总是要遭遇一些不公平,而后才是人间清醒。

公元1079年,是北宋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很多人都要整死苏东坡。

首先是御史台的舒亶、何正臣和李定,这三个人闲得蛋疼,开始翻阅苏东坡的诗词,试着找出蛛丝马迹。

御史台正事不干,之所以费劲巴力地想要弄死苏东坡,原因还是因为他曾反对王安石变法。

虽然此时王安石已经致仕,但是在背后支持变法的大Boos还在,也就是御史台的幕后老板宋神宗。

某种程度上来说,宋神宗是一位实干家,就是想效仿先贤做点实事,可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干成,这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妈高太后,以及奶奶曹太后。

因此,宋神宗有气没出撒,也想找个垫背的人,御史台这几个大聪明就开始曲意迎合,然后苏东坡就倒霉了。

当时苏东坡刚任湖州知州,按照惯例是要上谢表的,也不知道苏东坡哪根筋搭错了,一时糊涂就多唠叨了几句,如「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好吧,既然你话多,那就是你了,所以御史台轮番上书弹劾苏东坡,列出了几大罪状,条条都够杀头。

宋神宗一看,嘴角露出一丝邪恶的笑容,遂下旨将苏东坡收监审讯,「乌台诗案」爆发。

这件事牵扯了很多人,闹得沸沸扬扬,坏人多,但是好人也不少,许多高官都参与了营救,这让宋神宗赵顼也有点下不来台。

当时在乡下斗蛐蛐的王安石也听说了这件事,他合计了一下,自己努力变法是为了家国天下,现在被当枪使那可不行,于是就给赵顼写信,一句话搞定: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王安石能当宰相,自然是很聪明的,神宗做梦都想变法成功,实现中兴盛世,名垂千古。如果他杀了苏东坡,就等于承认变法失败了,现在还不是盛世。如果不杀,保守派就更加猖獗,再变法举步维艰。

因此,王安石这是将了神宗一军,最后神宗无奈,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御旨一批,就将苏东坡贬去了黄州任团练副使,旨令是即刻启程。

当时正赶上过年,苏东坡都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匆匆上路了。

团练副使是虚职,没有品阶,不过是一个县自卫队的副队长,而且作为谪官,苏东坡不能住官舍,还没有俸禄,所以日子过得极苦。

但是苏东坡还是挺了过来,这源于他良好的心态。

听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人若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02.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 · 夜归临皋】

临皋:在黄州,长江边上有临皋亭;

东坡:苏东坡贬黄州后,因生活无以为继,所以追随的粉丝马正卿就上表朝廷,为他要了一块坡地,在定慧院的东边。朝廷允准后,苏东坡盖了五间茅草屋,并取号「东坡」,在此亲自耕种,捕鱼为生,秒变农夫和渔夫;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hú):比喻水波细纹。

03.

词之大意可解为: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了以后再醒,醒来以后继续喝。归家的时候,已经快到三更天了,书童的鼾声犹如打雷一般,敲了好几次门都不回应。于是,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的波涛声;

往事浮现在眼前,恨也只恨自己身在官场,早已经没有了自由,不知道何时才能不用理会这些功名利禄,过上悠闲舒逸的日子。趁着夜尽天未明,驾着一叶小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中,余生纵游江河湖海,不问苍生。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很通透,此时他已经来黄州三年,早已磨平了棱角。也正是在这一年,苏东坡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一词两赋」,以及那首看透人生的【定风波】。

所以,这首【临江仙】也是苏东坡对过往的感怀,落笔之时,他早已适应了躬耕自给的生活。奈何官职未去,君命难违,无法去过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但苏东坡在经历了生死磨难后,已经懂得了随遇而安,不和自己较劲。人有时候是要学会妥协的,不能总是钻牛角尖,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你往阳光的一面看,生活就充满希望。

因此这首词,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