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赵孟頫4米多的书法长卷,在杭州现身,内容与灵隐寺大禅师有关!

2024-06-24国风

元代赵孟頫,一生留下作品无数。其中有一件行书长卷,长度竟达4米多,可谓鸿篇巨制!这件行书长卷,现身于杭州,内容与灵隐寺的大禅师有关!

以上长卷,全称为【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纵34.4厘米,横408.9厘米,是赵孟頫当年在杭州任职时所书。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是纪念灵隐寺大川济禅师的。当年大川禅师为灵隐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篇书法作品就是表达对禅师的怀念之情。

赵孟頫为何为禅师大费周章呢?一来,大川禅师是佛教的维护者,赵孟頫恰恰也信奉佛教。再加上当时的赵孟頫,正在杭州任职,作为杭州的地方官,他肯定是要留点笔墨的。

这部铭文有一千多字,由他人撰文,赵孟頫以行书墨宝书之。铭文不只有对禅师在佛教与当时的社会影响的生动描述,更是凸显了赵孟頫在书法上,又提升了一个崭新的、有禅意的高度。

这件书法长卷,写于元大德11年,即公元1307年,当时的赵孟頫为54岁,正处于盛年,因此作品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

【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因为篇幅的宏大,书法的精湛,在赵氏的传世墨迹中十分罕见,因而显得十分珍贵。

从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点画分明,结体严谨,章法爽朗,给人以明快和清新。在形体方面,只见健骨丰筋,体态修长。作品流传有序,从众多的名家钤印与题跋中,我们便能感受到这一点。

赵孟頫的书法高度是空前的,之所以说他是中国古代的大艺术家,主要他具备了多种文化身份:专家、文人、学者。对于赵孟頫和古代书家来说,书法只是他们在工作中的必修课。

赵孟頫的触角,已广泛涉及到书画、诗文、金石、音律、鉴赏等方面,甚至他还懂经济,这也不奇怪,因为他毕竟是做过地方官的,经济是不可以不懂。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讴歌的地方,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年的苏东坡,就曾在杭州任职,在西湖建立了他的历史功勋——苏堤的建成,将和他的名字一起彪炳千秋。

灵隐寺坐落于西湖,是西湖十大景观之一。这是一处环境优美,且充满着美丽传说的佛教圣地。

赵氏的这件长卷之美,自然和灵隐寺的神奇传说大有关系。灵隐寺坐落于灵隐山,此山有一座山峰,名曰飞来峰,当年印度僧人慧理到中国,从中原云游入浙,登临灵隐山时,发现山中一峰似曾相识。

这位印度高僧说:「此乃天竺灵鹫山一小峰,不知何时飞来?佛祖再世之日,多为仙灵所隐蔽。」于是,将这座山命名为灵隐山,这座山峰命名为飞来峰,并在此山建四寺,其中一寺为灵隐寺。

赵孟頫书画绝伦,这倒是可以理解,可他还偏偏兼通佛老。佛老是佛教与道教的合称,佛教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故名。

人们评价赵孟頫的书法,总会说他的书法充满禅意,有了禅意,就有了慧心。一个人的书法,能有这种境界,自然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诗歌也是这样。唐代诗人常建,由于对佛学充满慧心,所以他的诗歌也同赵孟頫的书法一样,冥冥中有禅意。如他的名篇【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四句,禅意甚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由此可见,书法艺术的高度,不仅仅建立在笔墨和技法上,还有那必不可少的字外功。悟道、参禅,绝不是僧人的权利,书法人也需具备如此的素养。

谈到艺术的禅意、慧心,再联想到王维的有名的诗篇【鹿柴】,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不只是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通音律、晓禅意的艺术大家,他的诗歌,总会把人带到一个宁静幽深的美好环境,读他的诗作,不正是在悟道、参禅吗?

由赵孟頫的行书长卷,自然想到了元仁宗对他的赏识。元仁宗对赵孟頫称字不称名,还把他比作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不只佩服赵孟頫的书画绝伦,更惊讶于他的通晓佛老,这的确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