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如瑞法师:曾是教书育人的女教师,22岁出家,缔造一个佛教界传奇

2024-01-31国风

1981年,她在信中给父母写道:「宁为学佛前进一步死,不为不出家退后半步生」。

当父母看到女儿寄过来的信封时,她早已依止陕西智通法师剃度为尼。

之后,她一心追随通愿法师、隆莲法师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尼师修学,秉持师愿致力年轻尼众的培养。

她一手复建五台山普寿寺、五台山尼众佛学院,引领广大尼众修行利生,由此缔造了一个佛教界的传奇。

她就是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五台山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一位不平凡的比丘尼。

1959年11月,如瑞法师出生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家庭,俗名叫索凤仙。

法师在年幼时聪明伶俐,懂事乖巧,从小志向远大,父母望女成凤,将其视为掌上明珠。

上学后,如瑞法师勤奋刻苦,积极向上,成绩在班级中总是位列前茅,深得师长与同学们的赞誉。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如瑞法师以优异成绩报考了「太原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如愿圆了教书育人的教师梦。

在校任职一段时间,如瑞法师获得了考研究生的大好机会,这对于同龄人来说是骄傲自豪的。但由于沉迷于佛学而淡泊名利。

1981年,因缘成熟之际,如瑞法师毅然忍痛割爱,辞去教师工作出家为尼,甘愿当一名吃苦的尼姑。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是我国教育机构用人之际,党和国家辛辛苦苦才培养出来的教育人才,如瑞法师本该为教育服务,教书育人,又是什么因缘让她选择出家这条路的呢?

如瑞法师与佛教结缘是因为她出生在佛教化家庭,其父母、祖母、姑姑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家中设有佛堂,父亲诵【金刚经】三十多年,姑姑又与当代著名比丘尼通愿法师交情深厚。

在这种机缘下,如瑞法师在小时候便接触到佛教,尤其是听家里人称赞通愿法师的德行,对通愿法师特别的崇拜,最大的心愿就是见到通愿法师。

1913年,通愿法师出生于官宦之家,俗名翟尧臣。其父亲曾任辽宁省省长,为官时刚直不阿,两袖清风,时人众口称道。到了晚年父亲退出官场,皈依佛门,曾亲近谛闲法师等著名高僧学习佛法。

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通愿法师自幼便博览群书,善根深厚。1937年就读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

1940年,因缘成熟之际,追随慈舟法师出家,法名通愿,号妙体。出家后,通愿法师兢兢业业献身给佛教事业,于五台山建寺安僧,弘传戒律,培养了大量的年轻僧才,因缘殊胜,名声远播。

1981年,如瑞法师正为考研做准备,这时心中崇拜已久的偶像——通愿法师要从五台山去姑姑家里做客,得知此消息的如瑞法师开心的整晚睡不着觉,决定去见一见通愿法师。

一到姑姑家里见了通愿法师,如瑞便毫无陌生地和她闲聊起来。在如瑞法师的心里,通愿法师是那么的平易近人,那么的慈悲,觉得遇到通愿法师是人生当中从未有过的喜悦。

临走时,如瑞偏要跟随通愿法师去体验修行生活,几经周折最终才获得父母的同意。通愿法师带着她去了四川尼众学院,而在这里,如瑞法师遇到了她人生当中的第二位恩师——隆莲法师。

隆莲法师俗名游永康。1909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

隆莲法师幼承家学,三岁学通古诗,自学高中数理及文史哲,学诗习画,钻研中医,悬壶济世,古典文学基础扎实,诗词书法造诣很深,四十年代初即名噪四川省城,有巴蜀才女之美称。

出家后的隆莲法师先后追随昌圆法师、能海法师等高僧研习佛法,后来千辛万苦创办「四川尼众佛学院」。传教几十年佛学文化贡献突出,与通愿法师都是我国佛教界不可多得的名尼。

在两位恩师的影响下,如瑞法师开始对人生有了另一番看法,由此热爱上佛门的苦修生活。因缘成熟之际,她写信告知远方的父母要去出家了,她怕父母担心,特意在信中交代了「宁为学佛前进一不死,不为不出家退后半步生」。以此来表明出家求道的真诚。

1981年12月,在通愿、隆莲两位法师的安排下,如瑞法师如愿于陕西一寺院出家为尼,由智通法师代为剃度。那一刻,她从教书育人的教师转变成了一位吃苦的尼姑。

出家后,如瑞法师一直依止通愿法师、隆莲法师研习佛学,另一方面协助两位恩师做弘法工作。期间精进不休,勤奋刻苦,深得师父器重与赏识。

1991年,通愿法师深知自己住世因缘已尽,无力再撑起弘法利生工作,把如瑞叫到跟前,把终身大愿托付给她,鼓励她在五台山建一座尼众道场,让人们都能够闻听正法。

如瑞法师秉持恩师遗愿,不顾辛劳,不畏创业之艰辛,于五台山普寿寺斩荆披棘,由此开创了建寺安僧的春耕。

当时的普寿寺因为历史原因,屡建屡败,香火几乎灭绝,身上仅有105块钱的如瑞法师想要在这里建造十方尼众道场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但是,如瑞法师却甘愿留在荒废不堪的普寿寺,用信心支撑起恩师的遗愿。

在这期间,如瑞法师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好在法师慈悲为怀,感召力量大,不少尼众和信众都纷纷加入她的建寺团队。

随着普寿寺的声誉越来越为外界所赏识,1995年,山西政府了解到寺里的难处,将旁边的土地批给了普寿寺,因缘和合,普寿寺在1999年得到了外界资金上的支持得以开工扩建。

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普寿寺建设工程一步步得到落实。扩建后的普寿寺占地面积达一万九千九百多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位尼众在此学习。

在如瑞法师的住持带领下,普寿寺成为了一座宗风严明的修行道场,寺中僧侣注重威仪,安守本分,她们皆能秉持佛制精进苦修,坚持农禅并重,自给自足,僧侣们高洁的德行深得广大信众的赞誉。

几十年来,如瑞法师一直效仿恩师的修行宗风,「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师,以净土为归」的宗旨。还倡导「以戒律为师,开启智慧法门」的修行主张。一心致力贡献佛教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僧才。

与此同时,如瑞法师还规划了「三加一」工程,为实践「人间佛教」精神连绵不断。这些年,如瑞法师不断率众致力赈灾、扶贫、助学等公益活动,善行皆能遍布全国各地,有效的彰显了佛教的大慈大悲。

由于长年兢兢业业献身佛教事业,贡献突出,如瑞法师的努力付出深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等职。曾荣获「2016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从教书育人的教师到佛门尼姑,如瑞法师用毕生精力缔造了一个佛教界的传奇。出家对她来说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重大的责任,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定,只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去服务社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