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石道】第4章:宋代「石文化」的「知性」时期7

2024-04-27国风

第4章 宋代「石文化」的「知性」时期

三、米芾「瘦、皱、漏、透」的相石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他在题画【石】中写道:「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通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这里,就涉及到了米芾的「瘦、绉、漏、透」的相石法。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是「瘦、绉、漏、透」呢?比如太湖石【小宿云】(见图4-6),其形体是否符合米芾心目中的「瘦、绉、漏、透」之标准呢?它的形态又是否符合郑板桥认可的那种「尽石之妙」呢?

显然,对于「瘦、皱、漏、透」之相石法的内涵,那是见仁见智的。同时,对于太湖石【小宿云】是否符合这个「相石法」的标准,

图4-6 【小宿云】 灵璧石 选自「今日头条」

不同的玩石人,他们的视觉、感受等也是各不相同的。

因此,成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的【云林石谱】作者杜绾认为:所谓「瘦」,它指的是石形玲珑奇巧而非浑圆一体;所谓的「皱」,它指的是「嶙峻,石理笼络隐起,石理扣之隐手」;所谓的「漏、透」,它指的是石体「透空、通透、宛转相通、嵌空穿眼」,因此,在该书中,杜绾用「嵌空奇巧」或「玲珑」代之,以寓其意。

现在,我们具体地来解读一下米芾「相石法」的内涵。

1.米芾「相石法」的「瘦」之内涵,一般认为它有三种意义:第一种是「尚瘦」。宋代以来,文人墨客崇尚「瘦、枯、简」,艺术创作也追求「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第二种是,「瘦」乃标举一种「风骨」。风骨是指人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精神风貌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风神骨相,比如晋安帝称赞王羲之「风骨清举」等;第三种是「重品」。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喜欢「梅、兰、竹、菊」,其实是尊重、并效仿它们的傲骨、有节、卓立、高洁的生命精神。因此,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认为,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美学思想有一个根本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例如,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花、竹子,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

2.米芾「相石法」的「皱」之解读,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是石之皱。清·沈宗赛在【芥舟学画编】中认为,「披者,皱也,言石之皮多皱也」;第二种是喻示悠久的岁月所造成的一种沧桑美。想一想,那些错综复杂、冷酷无情的岁月,它们确实是一把锋利的「刀」,将那些不管是美的脸、身体,还是丑的脸、身体,最后通通都变成面目全非,沟壑纵横,「皱」得很。当然,也「美得很」。

为什么米芾会将石头表面之「皱」被放在「相石法」中呢?

歌德说过,「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显然,笔者认为,在一些玩石人眼里,石头表面的「皱」就具有了「逃避」这个物质世界,或者是「结合」这个世俗世界的功能。

3.米芾「相石法」的「漏、透」之阐释。清代康熙年间,著名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认为,「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卷九「居室部」)。李渔还强调:「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则不应太甚。」也就是说,石眼不宜太多,而且,石眼不宜太圆。比如,太湖石【小宿云】,它就是「漏」、「透」的典型代表,其前后、左右、上下密布的洞穴连贯相通。

当然,玩石人更倾向认为,对于米芾「瘦、皱、漏、透」的「相石法」之解读,不应该将它们分割开来说明,而应该将它们联系起来阐释。因此,在【石道】第二卷的第60章「奇石范式(十二):‘米芾’系列」里,以及在第四卷第112章至114章「奇石‘构成性抽象’系列」(上、中、下)里,笔者将对它们进行详细地猜测。有兴趣的石友,可以重点关注。

【石道】(1-4卷)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