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苏轼写给知己的留别之作,饱含乡愁,寄寓深沉的身世之感

2024-02-08国风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故乡远在西南眉山,却经常要向东南道别,羁旅漂泊,什么时候才能停下奔波的脚步?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冬,苏轼杭州通判三年期满,转任密州太守,离开京口的时候做【醉落魄 离京口作】,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因为与王安石变法理念不同,又不肯站队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故苏轼在朝中饱受排挤和打击,遂于熙宁四年(1071年)自求外放杭州通判。

三年期满,苏轼没有收到回朝的诏令,彼时,苏辙在济南任职,兄弟情深,为离弟弟近些,苏轼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遂改任密州知州。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数年来,往来于镇江、丹阳、常州一带,而今又前往密州,仕宦奔波,天涯沦落,难免心生倦怠,思乡之情愈甚。

此次前往密州,苏轼百感交集,写下多首抒发宦海沉浮的佳作,除【醉落魄 离京口作】外,还有作别苏州时的【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彼时,苏轼途经苏州,有官府歌女在阊门为其饯行,同是天涯沦落人,苏轼将其视为知己,写下此词相赠,饱含乡愁,寄寓深沉的身世之感。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宋 苏轼【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简译

容颜苍老,华发盈巅,回家的计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实现。

故友新交都已经断了联系,此时,只有你殷勤为我设宴践行。

就要告别离去,未开口,已先凝咽,细雨和凉风吹打着面颊。

任离别的泪水洒满衣衫,不须擦拭,就将其作为相知的凭证。

赏析

醉落魄 」是词牌名,又名「 一斛珠 」,源自唐玄宗与江采苹的爱情故事,杨玉环进宫后,江采苹受到冷落,为表歉意,唐玄宗密封一斛珍珠 赐与 她。

可是,高傲的江采苹拒不接受,并写下「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的诗句,玄宗阅后不喜,遂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并为其取名【一斛珠】。

苏轼用这个词牌名,暗含才不得用之意,「 欲仕不能,欲隐不忍 」,与初入仕时的踌躇满志相比,彼时的苏轼,内心深处更多的则是郁郁不得志之情。

苏轼这首【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上片直抒胸臆,表达殷切的思乡之情,感慨深沉,虽然自己已是「 苍颜华发 」,但「 故山归计 」却还没有下文。

正如其红颜知己王朝云所言,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因为他的刚介耿直,新党容不下他,旧党排挤他,所以外放后,不论是新朋还是故旧都鲜有联络。

故其心生「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 」之恨,更生「 天涯流落思无穷 」之感,而那归隐故居之心也就常常涌上心头。

调任密州知州时,苏轼38岁,正值人生壮年,却因仕途坎坷,人生失意,归隐无期,而鬓生华发心有苍桑之感。

彼时父母离去多年,挚爱王弗故去近十载,仕宦飘零,与弟弟亦是聚少离多,兄弟「 风雨对床 」之愿遥遥无期。

宋时不论是官员调任离职,还是前往赴任,官府都有迎来送往的仪式,苏轼只提歌女,只为抒发人情冷暖之意。

下片写与佳人依依不舍的送别场景,离亭晚,歌声咽,凄雨冷风,让那离别之情更显凄凉,但愿此别后会有期。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正如怀才不遇的罗隐那般,苏轼亦称送别的歌女为天涯沦落的知己。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武媚娘感业寺出家为道姑,为表达对唐中宗的深情,作【如意娘】。

苏轼此词最后三句寓情深长,既是劝慰前来送别的佳人,也是自我宽解: 此时洒泪相别,但愿此生后会有期。

上片抒思乡之情,下片写离别之意,同是天涯沦落人,自己宦海沉浮,歌女身不由己,相同的命运怎不唏嘘?

后记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苏轼虽然胸怀大志,有满腹经纶,可奈何有心报国,无路请缨。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好在,苏轼亦胸怀坦荡,最能随缘自适,故虽一生失意也不失昂扬斗志。

红栏旧井犹堪汲,丹荔重栽第几株 ?」,千年后汪曾祺拜访三苏祠,想到至死未能重归故园的苏轼,不由感慨万千。

而这,也是苏轼毕生的遗憾,「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 」,君问归期未有期,宦游之人身不由己。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彼时王弗之弟王缄从眉州到钱塘探望苏轼,令其有赋归无日宦迹飘零、天涯孤旅之感。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自从眉州安葬王弗及为父守孝期满回京后,漫漫余生,苏轼再未回过家乡……

参考文献

【宋史 苏轼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