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道德经】第十四章讲人活一世,孑然而来踽踽而去,莫被世俗所困

2024-05-08国风

【道德经】第十四章表面上是在讲上古之道,实则揭示了一个残酷却时常被我们忽略的道理:人活一世,孑然而来,踽踽而去,想得多了,欲望自然会多;而欲望多了,便会处处受困。所以,聪明人顺道而行。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章承上启下,老子再一次重申「道」的形状和纲纪,也再次向提出「人应当怎样活着」的思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 人应当如何而活

人到底应该如何而活?

大概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停探讨、不停感悟的话题。那么,老子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呢?

在第一章中,老子就明确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无」和「有」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形态。接着老子又说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直接给出了「无」和「有」的定义——同出于「道」,称之为「玄」,就是深奥的道理。

人处于天地万物之间。所以,要讨论人,同样离不开「无」和「有」。

(一)人从「无」中来

每个人都是从「无」中而来。这一点,大概没有几个人不认可吧?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古人将看不见之物称为「夷」,听不见之物称为「希」,摸不着之物称为「微」。有了这三种特性,「道」的确是不可描述的。所以将三者合为一体,也就是后面章节中讲到「道生一」。一为开始,而道是开始的开始。所以「一」也可以理解为「道」在人间的代名词。

你看,人的年龄是从一开始,日、月、年轮皆是从一开始,朝代更迭要改元,亦是从一开始。再比如我们常说的「从一而终」「一心一意」等等,跟「一」相关的词句大多有开元之意,这就是「道」的体现。

可以说, 人是顺「道」而生的。那为什么我们又会偏离「道」呢?

(二)人在「有」中活

因为人出生以后,就从「无」变成了「有」。一旦成了「有」,就有了形态,有了思想,有了比较,也就有了痛苦和快乐的根源。

人本身是个矛盾体,生活于同类之间,又交恶于同类。比如,人天生讨厌比自己强的人,但并不讨厌比自己强出几个段位的人。这是因为比较。相近才会比较。但相近也可以相互成就。前者令人痛苦,后者令人快乐。

这就是「有」的麻烦。

所以 老子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事实上,作为「道」在人间的相,「有」是灰色的,甚至惶惶不明,没有一个标准的样子。比如世间万物各有各的样子,人亦各有不同,人的想法也是千奇百怪,这些都是「有」,又怎么能一以概之呢?唯有一点是不可变的,那就是「复归于无物」。

「无物」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不管道如何变化,最终还是要回归「无」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 从无开始,再从无结束 。既然人「复归于无物」,那所有的痛苦和快乐也必然「复归于无物」。所以,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没有必要纠结。

(三)顺道而行

人顺道而生,也顺道而终。既然没有人是定制款,那也应该道顺而活。人类可以改变基因,却很难改变人性。人性就是要顺应天性、天道。

老子说,道是「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也就是说,它的形状恰恰是没有形状,它的表象恰恰是没有表象,但是你说它虚无缥缈吧,它又切实存在,所以老子用了「 惚恍 」这个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老子不是讲过「前后相随」吗?这前后不是矛盾了吗?当然不是。从人的视角来说,我们从前面看不见它的前面,从后面看不见它的后面。这才是「道」的真实样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顺道而行,必能到达彼岸。但是很多人却不得不他人之「道」。比如很多孩子学习才艺,但并不是出于自己喜欢,而是家长喜欢。这些家长很快会发现,孩子的学习进展并不快,甚至远远落后于其他孩子,这又何必呢?

所以, 人生本无相,何入他人境。

再比如很多大龄剩男剩女,在适婚年龄忙于事业,当然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在事业上多花心思并不为过,但也错过了建立家庭的最佳时间。既然错过了,就错过了,可以选择另一种家庭模式,没有必要按照别人设定的路去走。当你为了结婚而结婚,就会发现,走进了一个错误接着另一个错误中。

所以按照自己的「道」前行,没必要走别人的路。

二、走自己的「道」

虽然「道」给我们指出了应该走的路,但我们为什么还会偏离呢?

这是因为我们被自己制造出来的幻相所困,迷失了方向。

「道」是很古老的,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存在了。所以从古人开始,一直在「知古而御今」。也就是用「常道」来指导人们的言行,这才是「道」的纲纪,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律。

那么「常道」是什么呢?

在第一章中老子就讲过,「常道」正是一条变化的路,没有一定之规,没有必然之路,才是真正的「道」。

所以,走自己的「道」,顺自己的「道」而行,才是那个不变的「常道」。

译文

看不见之物,叫「夷」;听不见之物,叫「希」;摸不道之物,叫「微」。这三者的形象无从考究,所以就把它们混为一体。它上面不显光亮,下面也不显阴暗,它绵绵不绝因而不可名状,故而一切的运动都将归于无物的状态。所以,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形象,称它为「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面;跟随它,又看不见它的后面。

秉持着早已存在的「道」,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了解宇宙初始的,叫作「道」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