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最顶峰的咏蝉诗,世间只有三首

2024-10-12国风

本文约2200字。

日月轮回,四季更替。

高山仰止,大江奔流,风花雪月,花鸟鱼虫……天地间自然现象和万物都可以是古人们托物言志的对象。当然也有「人」,比如「贾生」、「昭君」等。

有一种动物,微小到很多人可能都没有见过,或者,光闻其声,不见其身。

但是,不知何时,它却成了很多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甚至用其自比,托物言志。

它,就是蝉。

西汉刘向在【说苑·正谏】记载道:「蝉高居悲鸣,饮露。」

唐代诗人贾岛,「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病蝉】)」;

唐代诗人于武陵,「听此高林上,遥知故国秋(【咏蝉】)」;

唐代诗人刘禹锡,「蝉韵极清切,始闻何处悲(【始闻蝉,有怀白宾客,去岁白有闻蝉见寄诗】)」;

宋代诗人宋无,「数声风露饱,一声古今愁(【蝉】)」;

宋代诗人张明中,「如何不管人孤寂,却把繁声暗里牵(【蝉二首】)」

……

大多数的跟「蝉」有关的诗词,都是悲春伤秋,言己之不顺,言别离之伤痛。

可是,当我们知道,蝉一出生,就要在暗无天日的地底蛰伏三年,五年,甚至十几年之久,当它某一天破土而出,高居枝头,一声清鸣响彻云天,即使接下来是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或十几天生命,也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一生。

通晓了蝉的一生,千年以来,被世人称道的三首咏蝉诗便凌空而出。

一、「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由隋到唐,几乎一生辅佐唐太宗,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诗人勤于自勉,写下了这首【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栖于高树,鸣声从疏桐中间传出,其声能够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但是,诗人却给予了否定的答案。

因为 「居高」,所以 「自远」。

虞世南这里强调的是,只要立身高洁,品格高尚,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自然能够声名远播,流传千古。

正如曹丕所言,「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

唐太宗曾评价虞世南,「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可见,诗人笔下的「蝉」,其实也是自况。当时的诗人正像诗中的「蝉」一样,品格高洁,雍容不迫,高度自信。

图1 虞世南

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公元678年(仪凤三年),骆宾王刚升为御史,就上疏触犯了武则天,被诬陷入狱,身陷囹圄,作【在狱咏蝉】。

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每一个字都在咏蝉,每一个字都在说自己。

【序】中已经很明确的说明了蝉的习性和自己的处境,也说明了正是因为蝉有这样的高格,自己才以蝉寓己,把蝉作为自己的人格化身。

但是,在当时的朝堂中,自己空有一片赤诚之心,空有一身才华,无奈 「露重」, 「风多」,自己难以飞翔,而自己的声音言论,也自然就消逝在风中。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还是用尽全力,高喊冤屈,喊出了自己蕴藏至深的真情。仿佛蝉褪去了蝉蜕,破壳而出的嘶鸣。

本诗感情喷薄,强烈的抒发了自己 「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悲愤之情。

图2 骆宾王

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公元848年(大中二年)秋,一生在「牛李党争」夹缝中挣扎,受尽排挤,不得志的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郑亚的幕府回到长安,行至夔峡,感触身世,写下这首【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秋日的夔州,诗人听到了蝉鸣。

就说蝉餐风饮露,吃不饱而饥鸣,悲愤欲绝,但是这一切哀鸣都是无用的,只能徒费其力而已。

诗中寒蝉栖高饮露、悲鸣欲绝,重笔描摹其「高难饱」,「恨费声」的处境遭遇,其实寄托的是自己志向高远而不免潦倒、满腔悲愤而无人同情、羁宦漂泊而遇归不得的悲剧命运,沉郁中见怨愤,怨愤中有坚守,感人至深。

这里的蝉 「徒劳恨费声」与虞世南笔下的蝉 「居高声自远」形成鲜明的对比。

蝉一直鸣叫,已经到了五更天。鸣叫声已经稀疏的快要断绝了,但是它栖身的大树 「油然自绿」,「碧无情」。蝉的鸣叫,蝉的遭遇,其实和它栖身的大树毫无关系,这种哀怨可以说是毫无道理。但是,就是这种没道理的哀怨,对大树无动于衷的指责,更表达出诗人的无奈。

图3 李商隐

三首咏蝉诗,是千年以来咏蝉三绝。

同样的蝉,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身世,俨然是三种形象。

施补华在【岘佣说诗】评价道: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刘拜山、富寿荪在【千首唐人绝句】评价道: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抒含冤莫白之悲;贾岛‘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有兀傲不平之致;李商隐‘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寓孤寂落泊之感 ;此则自写品格,顾盼高远。同一咏蝉而兴寄各殊,处境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