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试论高二适对杨凝式书风的继承

2024-09-12国风

关注 ▲书艺公社▲ 与万千书坛精英,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高二适(1903—1973)


来源 l 高二适纪念馆

作者 l 潘金召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高二适作为近现代以来帖学的代表书家,在行草书方面的造诣颇深,他推崇「化古出新」的学书理念,在审美旨趣上抑怀素而崇杨凝式。本文将概述高二适的学书历程与思想,并阐释其融会杨凝式书法形成的特有书风,以此来探究高二适对杨凝式书法的继承。

一、高二适与其学书思想

高二适是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原名锡璜,「二适」得自其常用印「适吾所适」,其号瘖盫、舒凫、麻铁道人等,幼入私塾,少承家学,其一生对作诗和写字情有独钟。高二适书法以学习晋人为宗,将师法「二王」作为学书的要旨,其书法早年作品以行楷为主,中年尤好王献之行草,力追晋唐,并对唐太宗父子书法尤为重视,其在【李贞武碑】题跋中言:「予笃嗜唐太宗、高宗父子书,顾久不得佳搨,心焉憾之。」在晚年又把目光转移到杨凝式的书法上来,最终,在其不断尝试中走出晋唐的拘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书法风貌。

【李贞武碑】题跋(1953年)


高二适学书思想的形成也源于早年交游,他在当时以文会友,与文人互赠诗文,与沈尹默、潘伯鹰的交往密切,并多以书信来往。因沈尹默甚爱唐人书迹,受二人的书学观念影响,高二适确立了以唐人书法为桥梁、直追晋人之笔法的书学观念,这对其日后学习「二王」书法起到关键的作用。

高二适初学章草,后转入「二王」,作为专门研究章草的书家,从其编撰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来看,他对章草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当时社会的主流书风趋向于碑帖融合,擅长章草的沈曾植、王蘧常都以碑入帖。与同时代的章草大家相比,高二适另辟蹊径,并没有追随于右任碑派书风下的草书,也没像沈尹默那样一味坚守帖学的「二王」阵地。他走了一条探索帖学新面目的路,融合真书、行书、章草、今草四体,突破前人之窠臼,自成一家之风,取法章草的古拙与稳重,今草的姿态与流美,字间加以真、行,意趣高古,形成高古奇崛、空灵洒脱的风格,正是在章草复兴之下对其所提出「化古出新」的追求。他在「二王」书风之上开拓创新,从而使其行草书法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近代帖学书家的代表。

【平生只嗜晋帖】(75年2月)

二、高二适对杨凝式书法的取法

历代以来,书家多推崇杨凝式【韭花帖】,近代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对杨凝式书法评价甚高:「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热起龙蛇。壶公忽现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北宋时期蔡襄所书【澄心堂】颇似【韭花帖】笔意,上下之间字字独立,又不失散乱;明代董其昌书作淡雅也颇得【韭花帖】意味,神韵十足。简而言之,书家学杨少师多取【韭花帖】意,但对【神仙起居法】【夏热帖】【新步虚词】等书迹关注者并不多,而高二适恰恰把目光转到此处。在高二适的墨迹中,存有数幅临摹杨凝式的书作,他在给方智铠的书信中说:「平生只嗜晋帖,晋帖以后只一五代杨风子,余即元人巎巎子山及宋仲温二人。此非十驾之功,不可过门也。」这段话也表明了高二适对杨凝式的重视,「只嗜晋帖」区区几字也表达了自己尤重晋唐法帖的学书观念。

1.临摹【夏热帖】

【夏热帖】是杨凝式暑热之际送僧人酥蜜水以表问候而作的一封信札,此作表现手法与其行书迥异,笔画雄强劲健,气势连贯,表现了丰富的书写技巧与变化。高二适临【夏热帖】,虽未按原章法进行临摹,但整体气势与收放运用自如,在单字的字形结构基本保持原有模样,从而进一步对章法进行改造,充分展现他灵活的用笔和对杨凝式结字规律的把握与应用。在用笔来说,高二适一改杨凝式的雄强、方折,这使其临摹的使转更加流畅,杨凝式纵横恣肆的用笔也尽被高二适学来。

高二适临写杨凝式【夏热帖】,在兼顾其用笔结字的同时,又考证难以识读的文字,可见高二适对于学书态度之严谨,而这种大开大合的书写方式,也被他运用到手札书法的书写中。

临【夏热帖】

2.临摹【神仙起居法】

杨凝式在【韭花帖】中表现的是闲适悠然、心灵自持而往的状态,而【神仙起居法】则有落纸云烟,尽显潇洒之意,这与其人生、秉性仿佛相同。高二适晚年对【神仙起居法】情有独钟,因其早年醉心墨池,遍学草书诸家,才能在原有的书风基础之上又依附于此,一变前法,对比其章草与后期手札,书写更加自然与灵活,节奏变幻巧妙,无意作书而成书。

高二适临【神仙起居法】得其狂放之意,在此临作中信笔游弋,字形东倒西歪,将杨凝式中的结体运笔都尽兴表达,虽未按照原貌临写,但全出意外之喜,将顺序打乱又重新组合章法,多生姿态且和谐有致。此幅临作全篇看来,字形拉长,竖向多做开合,看似书写漫不经心,可实则处处存有法度,字态势度微妙,其创作书风对此也汲取甚多。

此临作初看似不经意,然用笔时缓时疾,虽与杨凝式原帖用笔有所差异,但在一气呵成之间,用笔自由灵活,显示出高二适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能力,笔调如同音乐中的音符,高低大小上下错落,纵肆狂放,伴随着跳转回旋,一直深入,似乎把杨凝式的技法全部概括而来,如此任情恣性的书写,纵逸而浪漫,将【神仙起居法】俊逸萧散、一往无前的豪迈之气溢于笔端。

临【神仙起居法】【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3.临【新步虚词】

【新步虚词】是杨凝式写给通玄大师董上人的一件书迹,在高二适墨迹中有数通临摹【新步虚词】的作品,此札在落款处记有「二适此笔与杨凝式争道矣」,从这几字可以看出高二适在学书想与杨凝式一争高下,此等雄心也只有高二适可以信笔记之。高二适用笔流畅飘逸,结构不拘一格,多有意趣,有些字形被有意识拉长,这种手法在杨凝式【神仙起居法】里也有体现,是学习杨凝式书风的重要表现。高二适在其行草书札中的行书,多取此帖笔势,不论行书、草书多字形偏长,正是取【新步虚词】法也,在此临作中足以窥探杨凝式书势的飘逸闲雅之意。

清代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称:「近习【步虚词】数十过,乃知后来黄、米、董诸公,无不仿佛其意度者。」也正是杨凝式其人其书被后世所膜拜的印证。高二适书法用笔清奇,章法跌宕起伏, 也正是学【新步虚词】之变幻,才可灵活自如地书写。

临【新步虚词】




三、高二适对杨凝式书法的取法

高二适耿直孤傲,对书法颇为自负,他曾经刊过一枚「草圣平生」的印章,可见其对自己草书的自信,而其作为草书名世的书家,「草圣平生」四字也正是其一生贯穿始终的连接,他在【题怀素<自叙帖>】诗中道:「怀素【自叙】何足道,千年书人不识草。将渠悬之酒肆间,即恐醉僧亦不晓。我本主草出于章,张芝皇象皆典常。余之自信为国宝,持此教尔休张皇。」虽过于自负,但又不得不对其文采钦佩。从其存世作品来看,多是以行草书为主的书信与手批碑帖,而在这众多书迹中也多有对杨凝式书风的取法痕迹。

题【怀素<自叙帖>真迹】



1.手批晋唐碑帖

高二适作为文人书家,在临书时常对所学范本校正或注释文辞本意,手批晋唐碑帖是其批注书法的代表作。高二适手批书法本为学者对其文意考订,又因其书法水平高超,成为了其书法的特有形式,虽每页字数不多,但书法绝佳,这无疑是他与古人在心灵上的契合,足以见其性情与取法。

高二适手批书法中,多为「二王」系碑帖,从这方面来看可见其对「二王」的重视。高二适手批书法中体现了他对文史诗词的钻研,同时,他对古代碑帖的文辞尤为重视,并多做批注与题跋,比较版本优劣,诉其由来,纠其讹误,使书法的一些因果问题得以解开。在此批注文本中有「二适,右军以后一人而已,右军以前无二适,右军以后乃有二适,固皆得其所也。」高二适在短短三五行之中,即表明自己学习「二王」书法的观点,又自以为得王羲之之法,所以右军以后二适一人矣。再看其书法,线条厚重且运笔灵活,飞动之余,收放自如,上下字连贯也尽显「二王」风韵,但也始终保留着杨凝式书风的影子。在俯仰之时,错落有致,大小对比,包括墨色变化非常的丰富,尤是在其断连与左右摆动之时将学习【神仙起居法】的笔意充分表现,而在多则手批书法中多见此类用笔。

高二适学书精读字帖,逐字逐句,以学者的态度进行研究,读其文意进而推敲,其所批文字都是随感而发,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书法之中,呈现出一种书如其人的学者风范。同时,作为诗人的高二适,又以诗人的才情与胸怀对碑帖的神意特征提炼概括,读来令人激越,且琅琅上口,又能表达其学书观念,一举两得。

【十七帖】题跋



2.手札书法

谈到高二适书法,总会用「化古为新」来形容其书学思想,而之所以能「化古为新」,其核心在于他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也只有不断地探究才能做到「入古出新」。高二适较为常见书写形式便是手札,此类行草书法激荡峥嵘、激情澎湃之处震摄心魄,在其众多书迹中可见其把杨公笔意融为己用,以此为由,将手札书法作为研究对象,来印证其书取法杨凝式书风。

在高二适的草书作品中多为与友人之间的书信,整体的章法疏散有致、通透而又不散漫,书写感极强,枯湿浓淡正相宜,随心随性书写,如在【神仙起居法】中,有「摩」字一字抵三字的空间,而这也成为高二适在手札书法中处理字形的重要手法。由此看来,高二适的手札书法中的留白也是恰恰运用了书法精髓中的「二元对立」的法则,使整体的气融为一体,也以此来衬托笔墨的效果。在此类作品中,他主要是以字型的夸张变异,收放之余不失其态,甚为精彩,可谓神采与形质,高二适兼得也。

高二适书法风格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这源于他在书法上强烈的探索精神,也离不开其他对书法的深刻见地。这也正是如同其诗作中所讲「学书端在得帖法,喜汝能此用功勤。意定笔前心居后,挥毫步步总宜精。」自五代至今对杨凝式书风崇拜者不在少数,而高二适在杨凝式帖中汲取营养,既能够能入古出新,又能化古为我,展现出独特的书风面貌与思想。另外,他对书法尽美的追求,对高超的技法表达、结字的天然妙趣,都给当下研究杨凝式和学习古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

高二适的探索精神是建立在厚实的传统根基之上的,他对书法诸体演变皆通,而在深谙各种书体演变之后,留我体之优,取众家之长,而又去他体之短,找到了各种字体之间相通的规律,最终成就「化古为新」的书风,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这是源于其在书法艺术的探索,绝不是兴致所到后的挥洒,而是求真的态度与探索的理念创新。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 xshufa

活动报道,请联系: shiyu798

加入书艺公社社群,请联系: xshufa

商务、市场合作,请联系: shiyu798

浏览结束记得关注@书艺公社

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